新創公司看重的是估值還是市值?
我們先從與估值相近的詞—「市值market cap」開始了解,用來衡量一間公司在市場上的價值就是市值,而如何計算呢?就是將流通在市場上的股票總額乘以他們的價值,就會得到一間公司的價值。
例如:甲開了一間公司公開發行了一萬股股票,每股價值為10元,所以甲公司的市值為10萬x10元=100萬元
台積電目前在外的流通股數約為1,600萬股,每股售價為新台幣589元,因此台積電的目前市值約為新台幣94億2,400萬元
股票這些都是在公開市場就能查到的資訊
但新創公司並不會在公開市場上販售股票,所以就沒有一個公定價格去計算它的市值,那我們要怎麼計算它的價值呢?
如果新創公司近期有被投資人投資,我們能從投資人購買的股數與金額去回推公司的價值。
例如:有間新創公司要增資,此時有位投資人跳出來說願意用100萬跟你買10%的股權,那淺顯易見地可以回推新創公司的估值為1000萬(100萬/10%)。
在新創公司交易市場內,無論是投資者或是創業家都用估值來看公司價值,而非採用會計學論的淨值(股東權益價值)。雖然淨值容易計算且無爭議,但由於新創公司由未開立一片市場,且技術尚未成熟,並無法從公司一般日常買賣交易中看出其價值,而是須以未來發展的可看性做為價值依歸。因為此價值並沒有一個有共通簡易公式計算的結果,而是在特定的交易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價值,因此很多時候它的價值很有可能會被低估。
知識家小補充:
◎Pre-money Valuation投資前估值→在你丟入100萬買10%股權前,公司的估值為1,000萬減去100萬為900萬,而900萬則為投資前估值;
◎Post-money Valuation投資後估值→在你丟入100萬買10%股權後,公司的估值為900萬加上100萬為1000萬,而1000萬則為投資後估值。
以上都是投資完成後的估值計算,那反過來投資尚未發生前的估值要怎麼計算呢?
一般常見的估值方法有三種,包含市場法、收益法及成本法。
【市場法】
如果在海內外的公開交易市場上能找到相似類型可比較公司的標的(產業類型、市場大小、公司規模及成長速度差不多的公司),那就可以透過市場法,使用一般常見財務參數比較回推公司價值。譬如:本益比(PE ratio,若新創公司已有淨利者用)或股權價值/營業收入(PS ratio,若新創公司無淨利但有收入者用)。這是以公司能賺多少錢來回推公司現在的價值的方法,假設有間公司今年賺了100萬,而投資人認為合理本益比為10倍,那這樣公司現在的價值就是1,000萬。
【收益法】
如果新創公司仍呈虧損或沒有收入,或沒有可對比公司標的,那就捨棄市場法改採收益法,或稱淨現值法。收益法是將公司未來預計的淨收益或淨現金流量,用特定折現率將公司未來一段時間的淨收益或淨現金流量折至現值,該現值即為公司估值。不過由於收益法的參數設定假設眾多,包含未來財務預測的準確性以及可反應出公司風險的折現率,都會影響估值結果,所以不同立場或不同背景的雙方在投資協商過程中容易針對參數衍生出不同的看法。
【成本法】
而某些做新藥的生技新創公司則因為過往已投入非常多資金進行研發,所以會使用成本法評估假設要完成現在的技術門檻需要花的成本,這即為成本法的應用。但這種方式僅能反應出過往累積到現在的投入成果,而無法讓投資人得知新創公司對未來的發展,所以通常投資業界還是使用市場法或收益法為多。
儘管估值與實際市場價值存在著經常性落差,但估值對一間新創公司仍然重要,因為若公司估值高,相同資金購買的股數則少,原始股東被稀釋的股份也較少,而使創辦人對公司的掌控度就越高。所以估值真的是新創公司不得不學的學問呀!
創業
投資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