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字典會計記帳是什麼? 你所不知道的一套帳與內外帳【記帳的原本目的】 每間公司都會有自己的會計人員,或委託外部會計師/記帳士紀錄公司帳務。會計的基礎作業就是「記帳」,跟個人計算自己每月有多少薪水及每天的花費有點像,會記錄「公司的金錢/資金流動」,無論收入和支出,都會仔細記錄下來,並依政府需求進行「申報作業」及「繳納稅務」。除了公司的資金變動以外,會計也需要記錄購買的財產(如電腦、機器等等)每月折耗攤提的費用、一次性購買的存貨分批出貨給客戶要轉變成成本的軌跡,又或者是預先收了客戶訂金但是後續才出貨給客戶相對應的帳務記錄等等。 所以一套「好」的帳務就像歷史書一般,可以讓懂會計且懂產業的閱覽者知道所有公司的過往歷史,無須旁人解釋。也就是說,當帳務記載完整且正確時,是能讓公司將過往會計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分析,並協助公司在未來決策時提出相關證據,佐證公司不同選擇下可能需要花費的成本及負擔,以及判斷哪個選擇更優。 【兩套帳到底是什麼?跟內外帳的關係是什麼?】 兩套帳就是內外帳,會有兩種帳出現,一個是內帳,另一個是外帳。 (1)內帳:流水帳,主要提供給內部人員查看出貨/銀行紀錄、採購軌跡 (2)外帳:報稅用,會計師記的。 【常出現的問題狀況】 普遍我們見到來求助的公司都不是故意要做兩套帳,而是因為憑證(用來佐證公司交易)在收集或遞交外部會計師/記帳士的流程中遺失,又或者是未向廠商取得憑證等等,而導致會計師/記帳士拿到可供記錄的資料不完整,但銀行確實都有支出記錄,這會導致最終年結報表看起來有大筆暫付款,而被當成是負責人向公司借的款項;或是公司因為不諳網路平台操作或其他原因導致漏開發票,但公司卻有銀行收款的紀錄,亦或是負責人代墊諸多款項未向公司請款的情形,都有可能因為沒有逐筆核實紀錄,最終導致年結報表看起來像公司積欠負責人款項大筆款項的情形。 尤其是公司剛起步的時候,不一定有會計人員進行內部作業,就會很常出現這種狀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累積下,公司帳務與實際情形差異愈來愈大,而愈來愈難釐清差異原因。 終歸一句是「我不知道,是會計師幫我處理」的窘境 但隨著公司擴大,公司聘請會計後,會計也因為不知舊帳來龍去脈,與管理階層討論帳務亦無法找到解法,且有每日日常營運的帳務要記錄,無暇處理舊帳,導致會計對公司經營產生不信任感,而使會計流動率高,公司難找到願意配合的會計。結果就會需要透過整帳來改善內部的帳務,需重新整理記錄,需耗費更大量的人力跟時間去處理。 反之,如果會計與公司經營長期下來搭配得好,就可以解決內部管理問題,且稅務申報都沒有問題。如果能從一開始就將帳釐清仔細記錄,就可以避免後續整帳的工作。 想知道更多有關整帳的文章 延伸閱讀-整帳經驗分享(一)、整帳經驗分享(二)、整帳經驗分享(三) 若有記帳需求、各種想詢問的部分,歡迎加line聯繫我們,進一步諮詢及建議!一套帳 整帳 記帳
-
顧問經驗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三):公私不分的後遺症我們在《整帳經驗分享(一):公司擔憂的整帳QA一把抓》中聊了客戶整帳與否的考量及擔憂,並在《整帳經驗分享(二):稅帳與一套帳的選擇》說明為什麼有些公司會有兩套帳?以及選擇一套帳的評估思維。層層解開整帳前的疑慮、釐清公司實際需求後,終於正式進入整帳工作,並迎來過程中最常聽到的千古問題: 那以後還有什麼私人費用可以報到公司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必須老實說答案是「當然不行呀!」若把帳整好,就代表未來公歸公私歸私,自然不能為了節稅目的就把私人費用報進公司帳務、或把人頭掛到公司裡來降低淨利。換言之,我想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還是基於「對完整一套帳的價值無全面的了解」,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再進一步聊聊吧! 什麼是完整一套帳最大的價值? 對我而言,先不論一套帳對於公司的罰稅風險低,我認為完整一套帳最重要的是在提醒公司注意「合法營運狀態下公司真實的成本結構」,什麼意思呢?就我實際與各公司老闆的相處經驗中,發現老闆很可能把私人費用報到公司裡是因為「自己認為自己還是能知道公司目前經營成果」,只是這經營成果不是從會計報表來,而是自己心中設算的結果。 所以有時候我會聽到老闆認為沒賺錢或賺得少的原因是: 1.公司固定成本太高,創業初期因為還達不到某個銷售金額,所以才沒賺錢。 2.因為有些私人費用報進公司裡為了節稅,所以看起來才賺得少,但扣掉那些費用之後就能賺多少等等。 這些想法都代表「老闆心中存在一個成本毛利結構(意即知道賣出一產品會賺多少錢)」而的確這是我過往在跟老闆互動時覺得很神奇的地方,因為這些公司可能沒有完整的一套帳,且老闆不是會計本科,但老闆喊出的毛利率或淨利率就真的跟直誠團隊整完帳後出來的結果差異不大。有時候直誠團隊跟老闆對答案(整帳後的數字跟老闆的想法)時發現差異大,很有可能代表直誠團隊還有一些潛藏收入或隱性費用沒發現,當找出來後的答案就真的差異甚小。 那看到這邊,一定納悶... 竟然老闆已經有如此強大的內建算盤,又為什麼要找直誠團隊來整帳呢? 好處1:藉由可被量化的數據,讓各主管們理解「老闆感覺」 除了是因為投資人要求或銀行融資需求,更多的是因為「老闆一直沒辦法把他的算法講給其他主管聽,並讓其他主管有一套管理工具可以依循」。畢竟老闆經營久了,很多實戰經驗最後都化作感覺,感覺對了就可以做,但是偏偏同事不能理解那是什麼感覺。而當公司愈具規模時,老闆分身乏術,希望培養出能決策的將才時就發現各主管接不了手。「感覺」無法傳承,於是老闆尋尋覓覓不同方法後找到直誠團隊,希望藉由過程可被量化的數據,來讓各主管們理解「老闆感覺」。 好處2:避免產業生態改變與老闆認知日趨迥異,造成營運死角、降低損失 有部分老闆雖很有「感覺」,可是隨著開發新產品線或新產業,抑或者因環境快速變化,原先的感覺卻無法帶來想像中的結果。而在直誠團隊加入協作之後,可能發現老闆心中的成本結構仍然正確,但實際上現有團隊卻有些營運死角沒被注意。譬如說: ● 買賣業的公關品大量贈送卻未被記錄,導致存貨減少都算成成本,使毛利率低。 ●餐飲業的成本率居高不下可能不是用料高級,而是因為內場不珍惜食材使報廢率高,導致就算用料成本再談低,毛利率也起不來。 ●製造業每次進貨都要下到最低起訂量(MOQ),或是為了要使單位價格便宜而下訂的數量增大,雖然單位成本下降,但是需要的倉儲空間變大,而產品賣得慢積在久滯存貨中雖沒被滾入成本,但卻擠壓公司可活用的資金流,甚至還要向銀行增貸繳不斐利息。 若帳務整理完善,且能與營運流程勾稽對照,財務周轉率、報酬率及轉換率等等都能在每月定期分析中找出趨勢,在與同業相對照後也能找出可能較弱的比例,再從中理解是哪個營運細節沒被注意到,而只要被對症下藥,把財務數據達到管理階層心中原先設定的成本結構,那就能在管理階層因應環境變動的狀態下讓公司在經營成果上節節高升;但在細節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其實不是營運跟不上,而是部分事實沒在管理階層的原先想法中,那也能幫助管理階層釐清當改變原先設定的成本結構後,是否還能藉由其他參數的調動,讓毛利率或淨利率達到自己的預期,倘若不行,也能讓自己盡早死心並重新再闢戰場,這樣才能將公司損失降到最低。 總結來說,直誠能提供的是「透過帳務整合協助公司打入新能量,將老闆的商場故事化作管理數據指標」,讓下屬有機會能藉由數據管理更理解老闆的「感覺」,進而將公司精神發揚光大,也在經營成果上再創佳績! 以上就是整帳系列經驗談第三篇,林林總總說的其實就是我配合老經驗老闆們,實打實的商場經驗,真的是書上學不來的,但是「傳承」就又是另外一門學問,有機會在與大家分享。 如果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了解細節。整帳 帳務
-
顧問經驗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二):稅帳與一套帳的選擇上篇《整帳經驗分享(一):公司擔憂整帳QA一把抓》中先聊到客戶整帳與否的考量及擔憂,這篇要回頭來說明為什麼有些公司會有兩套帳? 明明商業會計法、稅捐稽徵法、所得稅法及營業稅法都規定不能遺漏支出不入帳、不能虛報費用、不能漏開少開發票、不能虛增盈餘等等,都說明台灣公司僅能存在一套帳。任何不同做法的必然有一個是不合法規的,這不是哲學問題,這是規定。但為什麼仍然有公司選擇做兩套帳又或者僅作稅帳(外帳)呢? 僅作稅帳(外帳)的原因? 先說明僅作稅帳(外帳)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公司創業維艱,在沒時間沒錢不懂會計稅法的侷限下,以較節省成本的方式僅收集發票及收據等憑證予會計師/記帳士,而未與實際金流對照勾稽,故可能存有遺漏憑證或是未取得憑證等的情形無法發現,累積久了則讓公司存在一些不解的爛帳。 那什麼是完整的一套帳? 一套帳不只帳務概念,是搭配了整體的營運流程,是能翻譯公司營運的會計語言。若帳務記載完整且正確,專業會計能僅看帳務就能明白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營運邏輯。也就是在這個數據掛帥的年代,大家都在找有用數據,並透過這些數據賺錢,也越來越多公司重視自己的財會部門,因為會計數據存在公司已久,這些數據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紀錄,若適當分析,必然能從過往經驗推敲公司能成長的秘密,包含成本率及費用率如何下降,周轉率如何提升,又或者是產品線應如何被調整等等。 一套帳的缺點與優點? 一套帳最大的缺點就是成本非常高,包含錢還有人力。稅帳的與一套帳的紀錄繁複程度和所需時間差異非常大,這是立即的金錢成本;而人力的耗用,包含各部門收集相關聯文件資訊及跨部門溝通釐清疑問或等待其他部門審核等的時間都是隱性成本。 雖然一套帳成本高,但確實有非常多的好處,如果記錄(排除舞弊或錯誤)完善,是可以從帳務看出三流的變動方向及金額,包含現金流、憑證流及貨物/勞務流,而這三流則可透過交叉勾稽比對,讓帳務編織出完整故事,故若有錯誤登載,亦可從交叉比對中找出差異,這也是會計行話說的「對帳」,包含金流跟憑證流的比對及憑證流與貨物/勞務流的比對。 以下圖為例,當買方向賣方買20萬元檢驗設備的這筆交易,對於買方而言,金流可從銀行資訊看出匯出貨款20萬元;貨物流可從公司財產清冊及實體盤點看出檢驗設備存在;憑證流可從收取賣方之發票看出該檢驗設備價值20萬元。但若該設備於當年盤點時發現帳上登載的檢驗設備實則為十年前之型號,那就代表會計帳務(財產清冊)存有錯誤,或可能是設備被掉包了;又或者是金流匯出款項僅15萬元,而發票(憑證流)金額為20萬元,則可能是因為買設備的訂金在數日前已匯出或是同事代墊該訂金款項尚未向公司請款等等;而當採購已驗收完成該檢驗設備(貨物流),但是遲遲沒收到發票(憑證流),則需催促廠商提供發票以確認發票內容與採購項目細節一致,這些都是一套帳的搭配應用。 公司在創業初期真的需要一套帳嗎? 相信讀者讀完上述對於稅帳與一套帳的簡易說明後可以知道二者的差異。一套帳固然好,可是真的划算嗎?公司在創業初期真的需要一套帳嗎?由於稅帳有必然存在的稅賦風險還有股東溝通歧議,且依照上一篇說明的「成長痛」將在未來展現,所以僅有在以下兩點皆存在的前提下,公司雖使用稅帳紀錄帳務,但風險較低: 條件一 :一人公司 由於股東僅一人,所以無需與其他股東依照年度經營狀況分配股利,故股東對於帳務處理不完善的溝通歧異不存在,則風險較低。 條件二 :總交易筆數不多且每筆交易簡單金額小 創立初期還在試營運,因為每筆交易金額不大且性質簡單,也正因為總交易筆數不多,即使使用稅帳,出錯誤述的風險較低。 但是,若公司有向銀行融資或向VC/CV等外部投資人募資的需求,那就非常不建議以稅帳方式記載帳務,因為稅帳無法完整反應公司營運狀態,會造成銀行及投資人的投資風險鉅增,即使公司很有潛力,銀行及投資人也往往會向公司要求先進行整帳,待交出清楚整理後的帳務後才有合作機會。而公司好不容易等到的擴張機會,則可能僅因為帳務紀錄的不完善,而缺乏營運資金的注入,當大環境的有利時點一過,可能就被競爭對手追趕上,或因為營運資金不足而被迫中斷公司經營等等。是故,帳務完整這件事必定得在需要錢之前就先搞定! 總之,建議公司想遠一點,公司經營忌短視近利,不只考量當下要花的成本,也要想到未來彌補時要花的成本,以及可能無法修補的風險。下篇《整帳經驗分享(三):公私不分的後遺症》我們將與大家分享整帳過程中公私不分的情況下引發的弊病。 如果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了解細節。一套帳 營運流程 整帳
-
顧問經驗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一):公司擔憂的整帳QA一把抓由於直誠主要服務項目係中小企業的會計部門外包,我們很常協助公司從兩套帳或是只有單純稅務帳的狀態,導回遵循應記基礎等會計原則記錄的會計帳務。客戶很常會在這個階段充滿矛盾跟不安,因為不知道這個時間點是否合適,也不知道需要花費多少力氣和要承擔多少稅賦責任,導致可能一個想要把帳務導正的念頭來後,又因為很多擔憂和不理解,耽擱了整帳時間。 於是我想寫個整帳專題來分享我的整帳經驗,也讓公司有機會幫自己想想到底「當下」是否適合推動整帳工作。以下我先列出幾點客戶常問的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我需要補多少稅? 在還沒推動整帳工作前,專家當然無法預知這個答案,但是可以先「從過往帳務流程處理跟稅務有關的經驗」來思考,譬如說: (1)每筆客戶交易都有開立發票或是都有開立正確金額發票嗎(少開漏開發票議題)? (2)自產自銷的公關品在贈送予員工或外部廠商客戶時有開立發票或原先已向進貨廠商拆分公關品跟販售產品的進項發票嗎? (3)又或者過往有無把私人費用當作公司費用用以避稅目的?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更多可能,但這幾項常見避稅作法幾乎就是造成老闆心中大石的原因。 這些已經過去的事情,又為什麼會被發現而需要補稅呢? 因為雖然避了過往的營業稅支出,但由於會計帳務是採借貸原則(把一件發生事實利用實虛科目記載),營業稅僅申報虛科目(收入及費用成本)的增加數,但營所稅申報須包含虛科目全年淨變動數及實科目(資產、負債及權益)的餘額彙總,故當收入交易的對應實科目是應收帳款及存貨;費用的對應實科目是應付帳款;又或是銀行交流往來與實際會計帳務的無法勾稽,往往在年度結算的營所稅報的資產負債表上呈現出與實際狀況有巨大出入的帳務。 常見以統包方式納入「股東往來」的作法,實則帶來更大隱憂? 外部會計師或記帳士為了將帳務調整成較符合實際情形,經常將客戶無法解釋的項目以統包方式藏進「股東往來」,表示這是公司與股東公司帳務分不清的結果。而老闆在不理解這樣做法對公司會造成什麼影響時,往往就埋下了未來的心理炸彈,隨著公司擴大時被迫需要面對,雖然成長值得慶幸,但「成長痛」也不能被忽略,總有一天會顯現出來。 更甚者很多老闆根本不是不理解,是根本不知道,因為對接會計師的人很可能不是老闆本人,而是行政、總務或人資,沒有足夠的會計經驗和能力,卻要被充當會計,就也在雙方溝通「本來就是這樣啊,不然你還能怎麼處理」的情境之下,為公司及老闆埋下炸彈,只要公司不要擴大,就不會爆炸;但當公司擴大了,公司未來承擔的可能會比當下好好處理帳務的稅責大得多,畢竟包含原先稅賦、稅賦罰鍰、釐清還原當初事務花費的時間跟大量人力成本及可能的整帳費用等等。 整帳工作推動時點? 所以我認為推動整帳工作的時間點當然是越早越好,才能夠縮減上段的相關成本。但是,我也同時理解公司創始階段就是求生存,所以對老闆而言最合適做整帳的時機點應該是老闆自認公司經營面上已能有自信確認短期能擴大規模且長久經營不成問題,那就應該要進入整帳狀態。切莫等到公司更大時產生更多的帳務與實際落差,才逼得自己不得不處理,因為這時公司的整帳成本就相對高得多了! 二、整帳要怎麼做?要做多久? 建議預留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先花三個月的時間把過往的資料釐清,找一個節點重新開帳,有新的開始;再花三個月的時間把現有營運流程與會計配合上的矛盾困難逐一清理,讓未來帳務運行順暢。 整帳是不是只有特定人士才能做? 整帳其實就是會計工作的一環,任何一個熟稔會計工作、公司商業模式及營運流程的專業會計,都有辦法做到。 整帳的困難處: 一般公司執行困難有以下幾點原因 A. 現有會計往往非專業會計 公司會計僅是能協助外部稅務代理人(會計師及記帳士)彙總憑證、留存財稅資料及彙報老闆收支預測的行政。既然不是專業會計,又怎麼能苛求同事將過往帳務整理成遵循會計原則的模樣呢? B. 公司會計不熟悉公司商業模式及營運流程 會計很有可能是社會新鮮人或是過往只在事務所待過,對於帳務不陌生,收到會計憑證時會自動作業,銀行交易收支若與帳務有差異時就先放在待釐清的暫收暫付款項,乍看之下也不見得有大錯誤,但是因為對於營運流程的不熟悉,會計科目的分類或是認列期間可能是錯誤的,導致會計帳與實際營運分離,進而使老闆認為帳務無用論,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聽到老闆說「明明他才是會計,可是毛利率跟淨利都有問題,他做出來的我一看就不對啊。」所以會計並非不適任,而是需要增加跟其他部門的連結,也代表公司跨部門的會議可能需要會計參與,老闆也需要多創造機會讓會計更理解公司的營運流程囉。 C. 工作繁雜且帳務量大使會計無暇處理過往問題 雖然公司會計有足夠專業能力,也了解營運流程,但是會計可能肩負多項工作,導致帳務處理只能以最粗暴簡單的方式進行,且因為老闆向來不重視會計職能,導致會計為了符合老闆的期待,只能應急省時間而不能將會計職能妥善發揮。是故,我也常聽到老闆說:「會計如果跟業務有爭執,我可能還是要請會計多幫忙。我知道會計辛苦,但是業務畢竟是賺錢單位……我知道會計很辛苦啦……」如此一來,我大概就知道公司有沒有足夠格局因應擴大以及老闆平常工作的優先順序了,所以是老闆的問題還是會計的問題呀? 是故,針對ABC點的建議解法就是: A. 現有會計往往非專業會計 ➡尋找專業會計來協助公司完成整帳工作。 B. 公司會計不熟悉公司商業模式及營運流程 ➡透過增強會計與各部門的溝通,或直誠團隊的營運流程訪談了解,偕同會計將過往帳務釐清,並訂定未來帳務處理方式,讓公司會計發揮職能。 C. 工作繁雜且帳務量大使會計無暇處理過往問題 ➡藉由直誠團隊的協作,讓老闆釐清會計職能,以及規劃會計職能發揮後應有的產物,其實會計就是幫老闆做策略數據分析的單位,老闆想賺錢天經地義,但是只重視業務真的能賺到錢嗎?有沒有可能一直接單但沒有收錢,或是倒帳機率高,又或者是花錢速度都比賺錢速度快等等,這些說出來都簡單,但是老闆到底有沒有這些觀念又或者公司需要哪些數據指標作為營運分析基礎,這些都需要時間磨合和了解。 如此一來,公司透過整帳過程把營運流程梳理,也把營運根基補強,再靠著老闆及營運團隊的實力,擴大的力道和氣場勢必強健,「成長痛」痛完之後就會得到傲人的成果!祝福大家! 接著將繼續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二):稅帳與一套帳的選擇》以及《整帳經驗分享(三):公私不分的後遺症》,如果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了解細節。整帳 帳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