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分享3月【講座花絮】給創業家的財報快譯通3月開辦的【線上講座】給創業家的財報快譯通已圓滿落幕,沒有跟到這次講座的人,也歡迎持續關注直誠相關平台,將陸續推出其他創業家課程喔! 【學員課後心得】 分享心得1《透過財報如何與經營策略接軌及對照》 分享心得2《財務報表如何幫助經營者了解公司狀況》 【學員好評】 【精彩花絮】 【相關平台】 LINE官方帳號:服務諮詢 ID:@932coslc FB社團[會計大小事-問題交流空間]:經驗交流 IG:創業家連載故事創業 財報
-
經營之道透過財報如何與經營策略接軌及對照-學員心得以往在其他產業工作的時候,因財務偏內部營運,僅有高層主管才會比較知道細節狀況,大多情形只會大概了解到「一個產品的售價」及「賣一個產品可以賺多少」等狀況。 原先我以為一個產品扣掉「原物料成本、包裝成本、運費、生產費」等等以後,即是產品的利潤。不過上完財報課才發現在會計計算中,好像利潤的算法分成不同等級跟程度。例如一個產品所耗費的成本,跟營運固定會支出的成本,是分開計算的。 財報課很仔細地解說了不同的詞彙所代表的意義,包含「營業收入、營業毛利、營業利益、淨利等等」。但一時要吸收新的詞彙,對我還是有點小障礙。 我對毛利的印象是,假如A、B產品皆賣100元,若A產品成本為70元,B產品成本為20元,兩者相較起來,B產品的毛利比較高。假如我是業務,若推出B產品一個,我就可以賺到80元,但推出A產品一個,我只能賺到30元。這時常在第一線販售給客戶的業務們,就會收到主管偶爾會提醒「多賣B產品會比較好,因為利潤比較高」。有些行業是看售出數量,有些行業是看交易的總金額,要看公司的評估點是哪一個。 課程中講師蒐集了許多品牌的財報,覺得很新鮮! 對我而言,第一印象就是看到很多英文跟很多不同的數字,看到幣值覺得有點可觀,換算起來都是千萬、億在跑動,感覺很嚇人。 講師提到品牌會因為「策略規劃」「情勢影響」而導致品牌收益變好,也有可能因大情勢關係,導致交易量變低、關稅變高,整體收益狀況變差。 覺得財報能夠呈現公司營運及發展紀錄。 我個人是對LOREAL比較有印象,沒想到他們出了很多小品牌,收益一樣很好,而且沒特地回去查公司,也不知道是同一家公司的產品,包裝跟品牌設定上定位區分得很清楚。 另外有印象的是寶雅的財報,這幾年寶雅突然開了一間寶家,我對寶家印象都不太好,不是因為包裝不好看或服務態度差的關係,我對寶家困惑的點是…「寶家大多都賣五金產品,但需要這些的人真的會因為外包裝變好就去購買嗎? 跟小北五金還有早期五金行相比,在乎工具的人應該不會太在意那些小細節吧。而且寶家跟特力屋、NITORI宜得利的區別在於…?」「寶家拓點也拓很快,營運上真的沒問題嗎?」各種點都讓我充滿困惑。 看到寶雅的2021財報,我就覺得營收表現,沒想像中的突出,果然拓展店面的費用應該是有影響到整體,感覺可以多觀察幾年,看看寶家的續航力有沒有辦法跟寶雅一樣。 雖然我對財報仍覺得陌生,但從品牌規模及策略方式,可以從財報中得到對照,並同時可以了解公司發展現況、調整改善,我覺得十分有趣。財報 營運
-
課程分享財務報表如何幫助經營者了解公司狀況-學員心得找到自家的獲利模式、營運蒸蒸日上,對處在營運初期或面臨擴展、轉型的公司,無疑是首要目標,在期間會遇到「調查規劃、嘗試、失敗、尋覓原因」等一連串驗證過程,也一定會有許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疑難雜症等著被解決,面臨種種營運難題,可以訴諸很多的方法,在《給創業家的財報快譯通》講座中,講師和大家分享的則是「財務報表」的應用,從管理報表的角度切入解題營運困境。 相信「財務報表」對公司來說應該不陌生,它能為經營者呈現各項營運成果,而對於經營者來說,如果可以自學財報甚至應用自如,與財務同事討論無礙自然是好的,但畢竟很多人都非財會背景出身,還不如做好知識管理,把不擅長的交給專業來做。 如此說來,那經營者究竟該從什麼角度來理解財報呢?財報又能幫助經營者做到什麼呢?以下為大家摘要幾個課堂重點,以及學員Q&A的精彩互動: 用「好壞全盤接收」理解自家財報,協助「驗證已執行策略之成效」: 財報可以真實呈現你執行的策略帶來的實際成果,幫助您評估策略執行成效,並從結果討論還有什麼可以改善或持續成長的方式,因此無論數據呈現的是好是壞都是有價值的數據。課程中講師首先從拆解產業供應鏈出發,「先認知自己身處產業鏈的哪一個環節,以盤點現有資源,找到優劣勢及突破口」。 學員A / 醫療用品代理商 學員反饋: 原本以為自己是中上游,且因獨家代理沒什麼定價問題,上完課後發現其實是中下游,且「沒有零售,不會遇到終端客戶(病人)」,也沒有「定價能力」和「品牌」。在過去因獨家代理,利潤高成本低所以大家會買單,但近幾年國外競品進場,進口變得簡單且利潤也沒差那麼多,再加上進口產品有話題性,越來越多病人願意多花點錢買進口貨,致使國產用品銷量下降該如何應對? 講師回覆: 越來越多廠商開始能跟客戶有更多連結(因為電商、行銷人才變多),讓代理商思考自己的存在價值,突破口可能是找白牌貼牌,把品牌做出來,雖然代理商不會生產商品,但代理商很知道怎麼推廣到終端,所以可以思考一下現在市場需要什麼產品(有潛力、符合趨勢的優質產品),然後找很會做但不會賣的廠商合作,而如何選擇及相關的風險評估,則需要掌握更多數據才能進一步判斷。 用「資訊不落人後」理解他家財報,協助「未來決策時有參考方向」: 課程中分享到許多產業大廠的財報,主要是希望提供經營者在未來做決定時,可以參考產業大神在面對難題時的應對策略和實際成效狀況,未來若面對類似情況時有參考方向,平時和會計溝通時也能有更多的營運想法,這也是為什麼小標題說的是「他人」財報,而不是「競業」財報,因為即使不是自身產業的財報,還是可以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這些對於做決策都是有幫助的,如果解讀得當、可以讓你少走許多冤枉路。 學員B / 攝影師 學員反饋:課程有提到可上網查詢競業財報,像課堂案例提到從L'oreal財報可看出,即使在疫情影響下,第四季得銷售額仍為全年最高,因此判斷美妝業旺季為第四季,美妝產業也能利用這點在第四季主打相關的促銷活動,那攝影行業是否也有財報可以參考呢? 講師回覆:線上財報通常是上市櫃公司會發佈,以攝影行業來說,相關的上游大廠可能會追溯到賣相機的廠商,可以從購買客群觀察,比如客群大多與家庭有關,可能合照需求會很多,那再進一步思考客戶都是在什麼時間想要合照,以此推算一年可以推的檔期,或者在淡季祭出一些活動,比如鬼月可能是淡季,那可以在這個月推優惠檔期,或鬼月前安排攝影工作,鬼月就安排修毛片,這都是基於「客群觀察」、「營運收支」想法而搭配執行的行銷檔期策略。 由上所述,財報或許稱不上是公司營運的救命仙丹,但絕對是一枚定心丸,而「當經營者能更有意識的來看財報、聽取公司各部門策略提案時,數據反映的成果,才能更有效的被落實到執行面上」。財報 經營
-
經營之道當創業老闆很難嗎?營運成本如何計算?近幾年創業的老闆很多,期待開創事業的高峰及達成人生目標。雖covid-19疫情讓整體經濟受影響,也有部分老闆因為善盡事前規劃各種風險利弊而獲得不錯的成果。無論是想開設小吃店小本生意,研發新產品或是成立公司進行營運,都是創業的型態。 一、我要賣什麼? 產品定價、市場、獲利的評估不可少 許多經營者草創階段十分有熱情,但常在銷售與市場環節感到挫敗及辛苦,經常是產品定位以及目標客群不夠清楚,導致產品特色故事與訂價之間的連結性有問題而進入了創業誤區。因此第一步要先將產品定位與銷售標的客群規劃出來,進而將產品定位與標的客群的市場實際進行調查,方能對於訂價有一個初步的概念。沒錯,這邊提到的是「初步概念」。因為訂價要考量的面向除了市場面產業數據與競爭品牌價格之外,營運成本還包含初步規劃的產品成本以及利潤空間也是訂價不可忽略的一環,完整的評估考量,將創業中的風險變數降到公司可以承擔的範圍,才能確保如何將手上的資源實際變成現金。 訂價是個動態計算交叉權衡之下才能擬定的數字 二、營運成本到底有哪些? 經營一個事業所會有的營運支出常見的有以下幾項: 與產品相關的支出(可能是自行製造的所有製造相關支出、也可能是跟廠商進現成貨物的支出) 租金支出 人事薪資支出 經常性雜支(例如:水電瓦斯) 行銷支出 固定資產採購(例如設備器具採購,或是廠房建置的採購支出) 大家可以坐下來拿出紙跟筆,逐一對照列下自己所發想的創業計畫對應的支出預算。不同的創業型態可能會有不同的支出,舉例來說,採取實體店經營的計畫,與採取官方網站線上電子商務經營的計畫,在支出的形態上後者採電商型態相較實體店經營少了實體店面的租金支出,但相對的也會有網站架設支出與後續的網站維運支出。 三、準備資金需要多少才夠? 在知道創業計畫相關的支出後,到底要準備多少資金才足以避免創業計畫腰斬? 簡單的計算公式如下: 創業資金-開辦費用-創業第一個月非經常性支出=剩餘資金 剩餘資金÷每月經常性支出=剩餘資金周轉月數 開辦費通常指的是設立營利事業(公司行號)相關的必要性支出,例如會計師的設立登記服務公費、與設立相關的政府規費等等。非經常性支出通常短期內不會反覆發生,比如採購店內所需的生財器具(例如:冰箱、咖啡機等等)、店面裝潢的支出等等。經常性支出就是與非經常性支出相對的概念,經常性支出指的是公司營運每個月都會經常發生的支出,以前一個段落中提到的項目來說,產品相關支出、租金支出、人事薪資支出、水電瓦斯都會是常見的經常性支出。 資金週轉月數通常會建議要準備至少6個月以上,但實際上究竟要準備多少個月的週轉金,跟創業計畫所預計要轉虧為盈的期限有關,譬如若公司規劃在4個月內轉虧為盈,讓經營所賺取的現金流入可以開始支應公司的經常性支出,那會建議再額外預留緩衝的幾個月來因應任何可能營運上的變數,例如再加上3個月,那就會是抓總共7個月的週轉金。 整合以上三大點,以數字簡單案例舉例如下: 下面是創業家萊恩填寫的初步規畫表 項目 金額 備註 公司設立相關的開辦費與規費 30,000元 租金支出 每月 50,000元 房東要求2個月押金。裝潢工期要2個月,房東同意1個月裝潢工期免租,第2個月照收租金 人事薪資支出 每人 34,000元 包含勞健保與退休金。預計包含萊恩自己有3位員工 經常性雜支 (例如:水電瓦斯) 每月 15,000元 行銷支出 0 初期先不做行銷 固定資產採購-採購生財設備 500,000元 固定資產採購-裝潢支出 300,000元 萊恩準備的創業第一桶金有150萬元 創業資金1,500,000-開辦費用30,000-創業第一個月非經常性支出(生財器具500,000+裝潢支出300,000+房租押金2個月50,000元x2+裝潢期間租金50,000)=剩餘資金520,000元 520,000元÷每月經常性支出(租金50,000+人事34,000x3人+水電瓦斯15,000)=剩餘資金周轉月數大約3.1個月 萊恩預計自己的店轉虧為盈需要6個月,但上述計算剩餘資金週轉月數大約只有3.1個月,很明顯不足夠,這時萊恩要考量的可能是再去籌措資金,或者是再次檢視有哪些支出是可以刪減的,譬如裝潢支出300,000元中是否有裝潢項目是可以暫緩的,進而降低創業初期投入資金過高所帶來的風險。 以上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以簡易的方式帶大家入門。除了創業需要準備的資金之外,上面文字中提到的「轉虧為盈」具體來說到底怎麼知道公司何時會「轉虧為盈」呢?我們會有另外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這個議題的實務計算。創業真的不簡單,如果有任何進一步的疑問歡迎隨時聯繫我們。創業 營運成本
-
經營之道如何選擇投資合約最有利呢?一般新創投資的程序進程會細分為: 1.接洽+初步評估; 2.簽訂保密協議拿取公司營運資料; 3.投資人依照公司營運資料及先前訪談結果進行實地查核; 4.簽訂投資意向書、投資契約及撥款; 5.新創公司跑完政府登記行政程序; 6.完成投資。 ★第四步驟中投資契約,一般常見三種: (1)SPA(Share Purchase Agreement) (2)可轉換債(CN, Convertible Note,或稱CB, Convertible Bond) (3)SAFE(Simple agreement for future equity) 這三種合約都有各自適合的情境,以下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吧! 股權購買合約SPA(SPA, Share Purchase Agreement) 一般公司募資時的做法不外乎是股權增資,即用一股多少錢向特定投資人募款,若雙方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初步評估,並且互相討論好關於持股比例及權利義務等內容,就可以簽訂投資意向書(term sheet)以及股權購買合約(SPA, Share Purchase Agreement)。投資人向新創公司購買新發行的股權,又或是直接購買創辦人原始股權的一部分。股權購買合約內容通常會約定投資價格、投資人投資的股數、投資人投資股權比例、取得股權之特別權利等等。待股權購買合約完成後,投資人匯款完成及被投資公司完成政府登記手續,投資人即正式成為公司股東。 但雖然上述說著容易,有時候股權購買合約談判過程中卻要花非常多時間討論每股價值(即估值),也很有可能在花了很長時間後最後投資人認為估值太高而放棄投資。 可轉換公司債(CB, Convertible Bond) 若雙方長期在相互膠著的情況下,投資人有意願投資,卻遲遲掌控不住風險,看不清未來市場走向,就可以考慮用CB來進行投資。因為要是長期如此你來我往糾纏下,非但創業家會錯失先行者優勢,使得預期效益每日愈況,投資人也會浪費時間與創業家溝通錯失投資的時機點。 此時,就會有些投資人提出用CB的方式提供資金,而在此情況下CB為一種借款契約,對投資人非常有保障且有利,在合約中附帶有「投資人有權利決定是否在期間內依據預定價格轉換為股權」的權利。這樣,新創公司就能暫時獲得資金進行發展,而投資人也可以在未來情況下考慮是否轉為永久股東,享受未來股價倍數的獲利,或是不轉換而要求還錢加計應有的利息。 反過來說,創業家就不是那麼開心了,由於CB本質上還是一種借款契約,因此創業家在公司未來發展下,總會被一個無形的債務限制著,無法全心全力向前發展。 另外CB是一種借款,其內容自然會約定有好所有債權契約應有內容,包括本金、還款期限、利息等,當然爾也會包括日後的股權與債務人的相關內容,如此一來,其實也不會使簽訂合約的時間加快到哪,新創公司也不會那麼快的拿到資金,反倒還浪費了時間。 就以上說明,在多數案例中,只要在投資談判中投資人佔主導方的,會建議使用CB,反之新創企業佔主導方的,就會建議使用SPA。 未來股權簡單協議(SAFE,Simple Agreement for Future Equity) SAFE合約是由新創公司加速器Y Combinator(YC)為了加速對於新創公司的投資流程所產生的一種標準版投資合約。由於YC屬於早期風險投資人,以海量投資策略聞名,雖然早期風險極高,但若任一投資案成功,由於該案是早期投資人,投報率也會非常高。巧妙地運用了時間差的元素將投資權利延後討論,但粗略大項卻又都有規範到,讓彼此在談判桌上可以較輕易的取得共識,投資人可以在後面公司發展出價值後用優惠的價格轉換為股份,創業家也能在前期即投入資金,搶奪先行者優勢。通常適合第一次接受他人投資的新手、手中金額不大的個人投資者及無須嚴格要求的投資機構。至於一些求穩定營運獲利的公司及小生意未必會有下一次的募資公司則較不適合此方案。 SAFE強調的是快、簡單、不是債!因此帶來了許多方便,但也有它的缺點所在,由於SAFE 的概念是要把估值交給下一輪投資人決定,但其實SAFE裡的估值上限還是與該輪的估值有關,所以決定採取SAFE合約的投資人還是需要了解當時公司的估值大約落在哪個區間,並追蹤試算轉換後的股權結構與持股比例被稀釋的情況。除此之外,台灣諸多企業政府與一些民間機構不太了解或偏好此合約運作方式,非但無法節省時間,反倒還會增加溝通及日後因認知差異而產生阻礙和擔憂。 總之,各新創公司及投資者還是要視情況選擇合適的投資契約,但不外乎就是以上三種契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有些拖時間但講究的是規範完整,有些雖然快速但後面的利益反倒被稀釋了,有些雖然各面向都具備,但有人還是不習慣偏好此方式,覺得不夠放心。 你也遇到要找投資人的階段了嗎?快來跟直誠聊聊這個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跟投資人溝通吧!創業 合約 投資
-
課程分享4月【線上講座】財會主題分享會《前往2.0的路上:菜鳥主管職場大哉問》「你理想中的主管是怎麼樣的?」 「什麼是身為財會主管的重要能力?」 「這些能力又該如何培養呢?」 ─── 讓30年老經驗的財會專業經理人告訴你! ⭐適合族群 想晉升財會主管的從業人員 ⭐費用方案 本分享會為版友限定免費活動 ⭐活動形式 線上分享會 / google meet會議室 ⭐報名方式 此分享會為版友限定免費活動,請執行兩步驟完成報名↓↓↓ 步驟一:加入FB社團[會計大小事-問題交流空間]>>>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cctplaza * 入社必答問題(1),請回答:「參加財會主題分享會活動!」 步驟二:前往ACCUPASS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03160724522545238200 * 主辦方將於報名確認後3日內,發送線上會議室連結至您報名時填寫的email ⭐關於社團 ───FB社團 [會計大小事-問題交流空間] 這是什麼樣的社團? ◢提供會計與財務相關之大大小小疑難雜症討論的友好平台 裡面有哪些夥伴? ◢對會計、財務、管理有興趣的人 在這裡你會聽到... ◢工作上遇到的會計財務疑問、稅法資訊、議題討論、交流學習、職業甘苦、溝通狀況等各種議題之經驗交流!財會 分享會
-
經營之道新創公司看重的是估值還是市值?我們先從與估值相近的詞—「市值market cap」開始了解,用來衡量一間公司在市場上的價值就是市值,而如何計算呢?就是將流通在市場上的股票總額乘以他們的價值,就會得到一間公司的價值。 例如:甲開了一間公司公開發行了一萬股股票,每股價值為10元,所以甲公司的市值為10萬x10元=100萬元 台積電目前在外的流通股數約為1,600萬股,每股售價為新台幣589元,因此台積電的目前市值約為新台幣94億2,400萬元 股票這些都是在公開市場就能查到的資訊 但新創公司並不會在公開市場上販售股票,所以就沒有一個公定價格去計算它的市值,那我們要怎麼計算它的價值呢? 如果新創公司近期有被投資人投資,我們能從投資人購買的股數與金額去回推公司的價值。 例如:有間新創公司要增資,此時有位投資人跳出來說願意用100萬跟你買10%的股權,那淺顯易見地可以回推新創公司的估值為1000萬(100萬/10%)。 在新創公司交易市場內,無論是投資者或是創業家都用估值來看公司價值,而非採用會計學論的淨值(股東權益價值)。雖然淨值容易計算且無爭議,但由於新創公司由未開立一片市場,且技術尚未成熟,並無法從公司一般日常買賣交易中看出其價值,而是須以未來發展的可看性做為價值依歸。因為此價值並沒有一個有共通簡易公式計算的結果,而是在特定的交易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價值,因此很多時候它的價值很有可能會被低估。 知識家小補充: ◎Pre-money Valuation投資前估值→在你丟入100萬買10%股權前,公司的估值為1,000萬減去100萬為900萬,而900萬則為投資前估值; ◎Post-money Valuation投資後估值→在你丟入100萬買10%股權後,公司的估值為900萬加上100萬為1000萬,而1000萬則為投資後估值。 以上都是投資完成後的估值計算,那反過來投資尚未發生前的估值要怎麼計算呢? 一般常見的估值方法有三種,包含市場法、收益法及成本法。 【市場法】 如果在海內外的公開交易市場上能找到相似類型可比較公司的標的(產業類型、市場大小、公司規模及成長速度差不多的公司),那就可以透過市場法,使用一般常見財務參數比較回推公司價值。譬如:本益比(PE ratio,若新創公司已有淨利者用)或股權價值/營業收入(PS ratio,若新創公司無淨利但有收入者用)。這是以公司能賺多少錢來回推公司現在的價值的方法,假設有間公司今年賺了100萬,而投資人認為合理本益比為10倍,那這樣公司現在的價值就是1,000萬。 【收益法】 如果新創公司仍呈虧損或沒有收入,或沒有可對比公司標的,那就捨棄市場法改採收益法,或稱淨現值法。收益法是將公司未來預計的淨收益或淨現金流量,用特定折現率將公司未來一段時間的淨收益或淨現金流量折至現值,該現值即為公司估值。不過由於收益法的參數設定假設眾多,包含未來財務預測的準確性以及可反應出公司風險的折現率,都會影響估值結果,所以不同立場或不同背景的雙方在投資協商過程中容易針對參數衍生出不同的看法。 【成本法】 而某些做新藥的生技新創公司則因為過往已投入非常多資金進行研發,所以會使用成本法評估假設要完成現在的技術門檻需要花的成本,這即為成本法的應用。但這種方式僅能反應出過往累積到現在的投入成果,而無法讓投資人得知新創公司對未來的發展,所以通常投資業界還是使用市場法或收益法為多。 儘管估值與實際市場價值存在著經常性落差,但估值對一間新創公司仍然重要,因為若公司估值高,相同資金購買的股數則少,原始股東被稀釋的股份也較少,而使創辦人對公司的掌控度就越高。所以估值真的是新創公司不得不學的學問呀!創業 投資 價值
-
會計字典會計記帳是什麼? 你所不知道的一套帳與內外帳【記帳的原本目的】 每間公司都會有自己的會計人員,或委託外部會計師/記帳士紀錄公司帳務。會計的基礎作業就是「記帳」,跟個人計算自己每月有多少薪水及每天的花費有點像,會記錄「公司的金錢/資金流動」,無論收入和支出,都會仔細記錄下來,並依政府需求進行「申報作業」及「繳納稅務」。除了公司的資金變動以外,會計也需要記錄購買的財產(如電腦、機器等等)每月折耗攤提的費用、一次性購買的存貨分批出貨給客戶要轉變成成本的軌跡,又或者是預先收了客戶訂金但是後續才出貨給客戶相對應的帳務記錄等等。 所以一套「好」的帳務就像歷史書一般,可以讓懂會計且懂產業的閱覽者知道所有公司的過往歷史,無須旁人解釋。也就是說,當帳務記載完整且正確時,是能讓公司將過往會計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分析,並協助公司在未來決策時提出相關證據,佐證公司不同選擇下可能需要花費的成本及負擔,以及判斷哪個選擇更優。 【兩套帳到底是什麼?跟內外帳的關係是什麼?】 兩套帳就是內外帳,會有兩種帳出現,一個是內帳,另一個是外帳。 (1)內帳:流水帳,主要提供給內部人員查看出貨/銀行紀錄、採購軌跡 (2)外帳:報稅用,會計師記的。 【常出現的問題狀況】 普遍我們見到來求助的公司都不是故意要做兩套帳,而是因為憑證(用來佐證公司交易)在收集或遞交外部會計師/記帳士的流程中遺失,又或者是未向廠商取得憑證等等,而導致會計師/記帳士拿到可供記錄的資料不完整,但銀行確實都有支出記錄,這會導致最終年結報表看起來有大筆暫付款,而被當成是負責人向公司借的款項;或是公司因為不諳網路平台操作或其他原因導致漏開發票,但公司卻有銀行收款的紀錄,亦或是負責人代墊諸多款項未向公司請款的情形,都有可能因為沒有逐筆核實紀錄,最終導致年結報表看起來像公司積欠負責人款項大筆款項的情形。 尤其是公司剛起步的時候,不一定有會計人員進行內部作業,就會很常出現這種狀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累積下,公司帳務與實際情形差異愈來愈大,而愈來愈難釐清差異原因。 終歸一句是「我不知道,是會計師幫我處理」的窘境 但隨著公司擴大,公司聘請會計後,會計也因為不知舊帳來龍去脈,與管理階層討論帳務亦無法找到解法,且有每日日常營運的帳務要記錄,無暇處理舊帳,導致會計對公司經營產生不信任感,而使會計流動率高,公司難找到願意配合的會計。結果就會需要透過整帳來改善內部的帳務,需重新整理記錄,需耗費更大量的人力跟時間去處理。 反之,如果會計與公司經營長期下來搭配得好,就可以解決內部管理問題,且稅務申報都沒有問題。如果能從一開始就將帳釐清仔細記錄,就可以避免後續整帳的工作。 想知道更多有關整帳的文章 延伸閱讀-整帳經驗分享(一)、整帳經驗分享(二)、整帳經驗分享(三) 若有記帳需求、各種想詢問的部分,歡迎加line聯繫我們,進一步諮詢及建議!一套帳 整帳 記帳
-
經營之道什麼?創業和募資還有分階段?一些懷抱夢想的創業家,通常有勇氣、有創意或有技術,但不一定有資金,所以必須要找到有資金又有共同想法和目標的投資人支持。而創業隨著成熟度不同,需要的資源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一般創業圈依照創業初期、中期、成熟期,分成天使輪(Angel Round)、種子輪(Seed Round)、創投輪(Venture Round),而耳熟能詳的A輪、A+輪、B輪等等都是創投輪中的一環。投資人也會因為各自專業和屬性的不同,會選擇投資創業團隊的特定階段,並在下一個階段出場或繼續持有股票。創投輪後還會有私募輪,以及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等等的階段,但這些就不在這篇文章裡討論。 首先,創業家要先判斷自己屬於創業期的哪個階段,包含以下: 1.只有想法和設計稿,想把東西做出來,就屬於創業最初期。 2.再進階一點,你已經有了產品原型,英文稱prototype,這是代表產品還沒有完整,但是已經具體化,並可以打磨優化成為更成熟的產品。 3.接著,創業家很可能會提出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代表仍在開發中的新產品,已有部份功能及模組可以讓設計者表達其核心設計概念的產品)到特定目標族群所在的市場試賣,測試客戶體驗,進而確認產品修改方向。而這時,創業家會需要一點資金協助推出市場並與客戶對談及修改產品。 4.之後,當產品得到市場驗證可量產後,創業家就會面臨量產和增加客戶觸及率的資金壓力。 以上因應不同階段,所需要的資金與投資者對象都不同。(1)與(2)可能相對應的是天使輪,(3)可能對應種子輪,而(4)則進到創投輪。但由於現今投資市場發達且競爭激烈,各路投資人都角逐很有潛力的投資案,所以是不是天使輪投資人就不會投資創投輪,亦或是創投輪投資人不會提前挹注資金在總子輪,這些都說不準,其中各階段的界線也不見得非常明顯。 【天使輪】---資金援助宛如天使一般的幫助你實現夢想 在創業階段初期,通常只有想法和簡單的雛型,此刻願意相信你的不外乎只有3F(Family家人、Friend朋友、Fool傻瓜),只有他們願意在你的事業尚未發展時相信且投資你;另外也有政府補助的投資加速器或專注於投資早期創業的風險投資公司可能會加入投資行列,讓你生產出初期的商品,這階段的募資就稱為【天使輪】,此階段的金額依照台灣的角度大多落在數十萬到兩百萬之間。這階段由於產品尚在打磨,所以投資人及3F特別看重的就是創業家及其核心團隊,包含人格特質、對產品的狂熱、執行能力、過往產業經驗以及面對挫折的抗壓性等等。 【種子輪】---資金的挹注使你的小小種子萌芽 漸漸的事業發展起來,產品有了定型後,就會導入市場測試階段,這時候募集到的資金,通常會拿來發行第一代的產品,觀看市場潛在受眾的反應,並修正自己的產品,進而在市場中找到正確的定位發展,此時再度募資就會稱為【種子輪】,種子輪的投資者大多為專業級投資人、種子期/早期的創投公司(VC,Venture Capitalist),專業級投資者是指手中通常有好幾個創投案子的投資者,此階段的金額依照台灣角度大多落在數百萬到千萬等級。 【創投輪】---你的努力被我(創投公司)看見了 而在種子輪後,發展順利要開始擴大規模,就會找上創投公司募集資金,此時就開始進入【創投輪】,包含A輪、接續的B輪及C輪等等。在此階段的投資者多為專門投資創業公司,此階段依照台灣角度大多落在數千萬到數億都有可能。創投公司又有分為專門投資早期的公司,這時候都會在種子輪或是創投A輪進行物色,反之專門投資晚期的公司,都會在B輪、C輪或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前才進入投資。 ※【策略投資人】---隱藏版大佬:你產品上的特別恰好與我的理念相符 另外,有些上市櫃公司或是大型企業手邊有些閒錢,想要貫徹自己的供應鏈上下游策略、做數位轉型導入新的技術,亦或是調整產品發展方向,也可能會成為投資者,但他們就不一定會在某個階段才開始投入資金,只要你的產品角度、商業策略有符合到他們的理念,便會進行投資,這些法人我們稱為策略投資人(CVC,Corporate VC)。 每個創業階段都會有適合的投資者,在天使輪階段除非你的商業頭腦或產品極好極合消費者胃口,不然建議的還是從身邊的人開始募集資金;同樣地,到了種子輪階段的你,也不要只找天使投資人增資,反倒要開始向一些專業的創投公司募集資金。 以上為基本的募資階段,並不會每個個案都會照著這樣的順序進行,也有些公司一開始就進入了種子輪,就有專業投資者/公司投資他們;亦或是有些公司本身因為產品策略定位初期即找到方向,在天使輪募集資金後,就有正向的現金流,不再需要募集資金;也有人在種子輪時就有那個能力募集到後面A輪的資金。我們所提到的順序,並非為一個絕對的規則,都要依照你個人的能力去選擇所需要的投資者。 讓直誠用最專業的財會能量為你的事業撐腰,有任何財會、稅務、創業等問題都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討論喔! 點擊下圖即可加入直誠管顧Line@進一步諮詢及建議唷!創業 資金
-
顧問經驗分享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圖表一面開花費時間心力製作的財務月報,在會議時卻彷彿對牛彈琴?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曾遇到這樣的問題,在這裡希望提供一些個人經驗分享,幫助正在思考這件事情的人不同的想法。 過去曾在四大事務所任職,由於大部分接觸到的人都具備財務背景,遇到對方不能理解的時候,多半不是對財務術語上出狀況。直到於直誠擔任顧問後,開始有較多機會與客戶端接觸,客戶也針對月報提出反饋,認為數字陳列太多、不易讀懂、無法迅速抓到重點等,讓我意識到自己原來一直都在用「財務人的語言跟非財務人溝通」,這就好比用中文在跟懂中文的外國人溝通一樣,在效率及效果上都沒辦法有好的表現,也因此讓我開始思考… 難道財務人沒有辦法用有效的方式跟非財務人溝通嗎? 那在更龐大的企業體中,財務部門是要如何做好跨部門溝通呢? 在和一位曾擔任上市公司財務長的直誠前輩討教後,前輩提出兩點建議: 1.在單頁投影片上,僅表達單一重要資訊。 2.比起數字表達,透過視覺化的表達,能讓人迅速接收資訊。 因此我將數字內容轉化為各式圖表(如長條圖、折線圖),獲得客戶一致好評,都認為視覺化後能更清楚且快速地協助他們了解財務狀況。在將數字視覺化的過程,其實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視覺化協助自己思考及表達」,因為在做圖表時必須精簡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在這個過程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釐清真正的重點、去蕪存菁後明確表達自己的目的,但也要注意不是所有財務資訊都適合視覺化,有些視覺化反而模糊要表達的重點。 無論如何,視覺化畢竟只是一種手法,最核心的還是要先搞清楚「對方真正想要看到的內容」,提供給在各行各業的財務人,不妨從「如何了解客戶(管理階層)需要的內容」、「基本報告內容需要有什麼」這兩個議題去進一步思考,一起踏上讓財務變得更有價值的方向,讓客戶(管理階層)能看見財務的價值。 財務之路漫漫長,路上總是不乏有各式各樣的機遇,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帶來讓人進一步成長的機會,共勉之。財報 圖表
-
會計字典大股東年度申報小提醒★提醒3月31日前要記得完成111年年度申報! 公司法有規定每年3月1日起開始辦理111年「年度申報」 依規定應將截至111年底之「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有股份(或出資額)超過10%股東」申報至「公司負責人及主要股東資訊申報平臺」,並要於3月31日前完成申報。 相關網站: ◆中華民國經濟部 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98968公司 年度申報
-
會計字典稅務及所得稅扣繳申報? 所得人與所得類別到底是什麼? 課稅差異在哪?各類所得扣繳申報,不管是對於企業或是所得人來說皆有許多眉角要注意,企業在給付酬勞給任何自然人時,都需確認對方的課稅身分與所得種類,以免沒有盡到扣繳義務人的義務而觸法;而所得人為了自己的稅務規劃權益,也需要對此有概念! ►除了所得稅以外,所得類別也會影響企業要幫所得人處理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金額。以下將分為兩個部分與大家說明如何實務運用。 ※關於所得人的課稅身分※ 一、為什麼要區分居住者與非居住者? 主要是因這兩者的課稅方式,基於稅務效率以及便民的角度會有所不同。 二、怎麼知道所得人是居住者還是非居住者? 依據所得稅法第7條,居住者是指符合以下情形其中之一者 (一)在中華民國境內有住所,並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者。 (二)在中華民國境內無住所,而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留合計滿一百八十三天者。 而不符合以上兩個情形其中之一者,就是非居住者。 補充:財政部對於上述法條又有再進一步的函釋 (財政部101/09/27台財稅字第10104610410號令) 提供實務認定的指引 居住者的實務認定原則如下: (一)個人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設有戶籍,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1.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合計滿31天。 2.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合計在1天以上未滿31天,其生活及經濟重心在中華民國境內。 (二)前點第2款所稱生活及經濟重心在中華民國境內,應衡酌個人之家庭與社會關係、政治文化及其他活動參與情形、職業、營業所在地、管理財產所在地等因素,參考下列原則綜合認定: 1.享有全民健康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或農民健康保險等社會福利。 2.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居住在中華民國境內。 3.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事業、執行業務、管理財產、受僱提供勞務或擔任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 4.其他生活情況及經濟利益足資認定生活及經濟重心在中華民國境內。 用以下簡易表格提供給大家作為區分居住者與非居住者的參考↓↓↓ ※一次搞懂所得類別相關的所得稅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一、所得類別 ★較常見的所得類別有以下幾種↓ 所得類別 說明 50薪資所得 正職人員薪資,兼職人員薪資 9A執行業務所得 以專業能力取得之酬勞。包含律師、工程師、節目製作人等 9B稿費 包含顧問費、演講費、出席費、稿費 51租賃 房屋、土地租金 53權利金 以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及各種特 許權利,供他人使用而取得的報酬 91獎金 競技競賽獎金、抽獎之獎金、獎品價值等 92 其他所得 其不屬於以上之所得為其他所得 93退職所得 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 95政府補助款 自政府取得之補助款 二、所得稅扣繳金額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扣繳金額規定 ★所得稅扣繳金額規定如下(以民國113年為例) 所得類別 代扣稅率 本國籍 外國籍 50薪資所得 5% (起扣額:每次給付金額88,501 元) 6% 基本工資 1.5 倍以下 者(備註) 18% 超過基本工資1.5倍者(備註) 9A執行業務所得 10% 20% 9B稿費 10% 20% 51租賃 10% 20% 53權利金 10% 20% 91獎金 10% 20% 92 其他所得 免扣 20% 93退職所得 免扣 95政府補助款 免扣 備註:113年基本工資為27,470元,1.5倍是41,205元。提醒您,需密切注意勞動部官方所公告之最新年度基本工資。 ★二代健保扣繳金額規定如下(以民國113年為例) 所得類別 二代健保扣繳率 50薪資所得 •公司須負擔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金額若達基本工資(備註),所得人須負擔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若所得人提供職業工會的健保加保證明,則不須扣所得人之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未達 88,501 元不須扣繳,達此金額則須扣繳 5% 9A執行業務所得 •上限:單次給付金額超過1,000萬元以 1,000 萬元計算。 •下限:單次給付金額未達 20,000 元,不須扣繳;達20,000元者,就單次給付金額扣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若所得人提供職業工會的健保加保證明,則不須扣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B稿費 51租賃 2.11% 53權利金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1獎金 2.11% 92 其他所得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3退職所得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5政府補助款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備註:113年基本工資為27,470元。提醒您,需密切注意勞動部官方所公告之最新年度基本工資。稅務 所得人 各類所得扣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