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營之道什麼?創業和募資還有分階段?一些懷抱夢想的創業家,通常有勇氣、有創意或有技術,但不一定有資金,所以必須要找到有資金又有共同想法和目標的投資人支持。而創業隨著成熟度不同,需要的資源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一般創業圈依照創業初期、中期、成熟期,分成天使輪(Angel Round)、種子輪(Seed Round)、創投輪(Venture Round),而耳熟能詳的A輪、A+輪、B輪等等都是創投輪中的一環。投資人也會因為各自專業和屬性的不同,會選擇投資創業團隊的特定階段,並在下一個階段出場或繼續持有股票。創投輪後還會有私募輪,以及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等等的階段,但這些就不在這篇文章裡討論。 首先,創業家要先判斷自己屬於創業期的哪個階段,包含以下: 1.只有想法和設計稿,想把東西做出來,就屬於創業最初期。 2.再進階一點,你已經有了產品原型,英文稱prototype,這是代表產品還沒有完整,但是已經具體化,並可以打磨優化成為更成熟的產品。 3.接著,創業家很可能會提出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代表仍在開發中的新產品,已有部份功能及模組可以讓設計者表達其核心設計概念的產品)到特定目標族群所在的市場試賣,測試客戶體驗,進而確認產品修改方向。而這時,創業家會需要一點資金協助推出市場並與客戶對談及修改產品。 4.之後,當產品得到市場驗證可量產後,創業家就會面臨量產和增加客戶觸及率的資金壓力。 以上因應不同階段,所需要的資金與投資者對象都不同。(1)與(2)可能相對應的是天使輪,(3)可能對應種子輪,而(4)則進到創投輪。但由於現今投資市場發達且競爭激烈,各路投資人都角逐很有潛力的投資案,所以是不是天使輪投資人就不會投資創投輪,亦或是創投輪投資人不會提前挹注資金在總子輪,這些都說不準,其中各階段的界線也不見得非常明顯。 【天使輪】---資金援助宛如天使一般的幫助你實現夢想 在創業階段初期,通常只有想法和簡單的雛型,此刻願意相信你的不外乎只有3F(Family家人、Friend朋友、Fool傻瓜),只有他們願意在你的事業尚未發展時相信且投資你;另外也有政府補助的投資加速器或專注於投資早期創業的風險投資公司可能會加入投資行列,讓你生產出初期的商品,這階段的募資就稱為【天使輪】,此階段的金額依照台灣的角度大多落在數十萬到兩百萬之間。這階段由於產品尚在打磨,所以投資人及3F特別看重的就是創業家及其核心團隊,包含人格特質、對產品的狂熱、執行能力、過往產業經驗以及面對挫折的抗壓性等等。 【種子輪】---資金的挹注使你的小小種子萌芽 漸漸的事業發展起來,產品有了定型後,就會導入市場測試階段,這時候募集到的資金,通常會拿來發行第一代的產品,觀看市場潛在受眾的反應,並修正自己的產品,進而在市場中找到正確的定位發展,此時再度募資就會稱為【種子輪】,種子輪的投資者大多為專業級投資人、種子期/早期的創投公司(VC,Venture Capitalist),專業級投資者是指手中通常有好幾個創投案子的投資者,此階段的金額依照台灣角度大多落在數百萬到千萬等級。 【創投輪】---你的努力被我(創投公司)看見了 而在種子輪後,發展順利要開始擴大規模,就會找上創投公司募集資金,此時就開始進入【創投輪】,包含A輪、接續的B輪及C輪等等。在此階段的投資者多為專門投資創業公司,此階段依照台灣角度大多落在數千萬到數億都有可能。創投公司又有分為專門投資早期的公司,這時候都會在種子輪或是創投A輪進行物色,反之專門投資晚期的公司,都會在B輪、C輪或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前才進入投資。 ※【策略投資人】---隱藏版大佬:你產品上的特別恰好與我的理念相符 另外,有些上市櫃公司或是大型企業手邊有些閒錢,想要貫徹自己的供應鏈上下游策略、做數位轉型導入新的技術,亦或是調整產品發展方向,也可能會成為投資者,但他們就不一定會在某個階段才開始投入資金,只要你的產品角度、商業策略有符合到他們的理念,便會進行投資,這些法人我們稱為策略投資人(CVC,Corporate VC)。 每個創業階段都會有適合的投資者,在天使輪階段除非你的商業頭腦或產品極好極合消費者胃口,不然建議的還是從身邊的人開始募集資金;同樣地,到了種子輪階段的你,也不要只找天使投資人增資,反倒要開始向一些專業的創投公司募集資金。 以上為基本的募資階段,並不會每個個案都會照著這樣的順序進行,也有些公司一開始就進入了種子輪,就有專業投資者/公司投資他們;亦或是有些公司本身因為產品策略定位初期即找到方向,在天使輪募集資金後,就有正向的現金流,不再需要募集資金;也有人在種子輪時就有那個能力募集到後面A輪的資金。我們所提到的順序,並非為一個絕對的規則,都要依照你個人的能力去選擇所需要的投資者。 讓直誠用最專業的財會能量為你的事業撐腰,有任何財會、稅務、創業等問題都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討論喔! 點擊下圖即可加入直誠管顧Line@進一步諮詢及建議唷!創業 資金
-
顧問經驗分享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圖表一面開花費時間心力製作的財務月報,在會議時卻彷彿對牛彈琴?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曾遇到這樣的問題,在這裡希望提供一些個人經驗分享,幫助正在思考這件事情的人不同的想法。 過去曾在四大事務所任職,由於大部分接觸到的人都具備財務背景,遇到對方不能理解的時候,多半不是對財務術語上出狀況。直到於直誠擔任顧問後,開始有較多機會與客戶端接觸,客戶也針對月報提出反饋,認為數字陳列太多、不易讀懂、無法迅速抓到重點等,讓我意識到自己原來一直都在用「財務人的語言跟非財務人溝通」,這就好比用中文在跟懂中文的外國人溝通一樣,在效率及效果上都沒辦法有好的表現,也因此讓我開始思考… 難道財務人沒有辦法用有效的方式跟非財務人溝通嗎? 那在更龐大的企業體中,財務部門是要如何做好跨部門溝通呢? 在和一位曾擔任上市公司財務長的直誠前輩討教後,前輩提出兩點建議: 1.在單頁投影片上,僅表達單一重要資訊。 2.比起數字表達,透過視覺化的表達,能讓人迅速接收資訊。 因此我將數字內容轉化為各式圖表(如長條圖、折線圖),獲得客戶一致好評,都認為視覺化後能更清楚且快速地協助他們了解財務狀況。在將數字視覺化的過程,其實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視覺化協助自己思考及表達」,因為在做圖表時必須精簡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在這個過程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釐清真正的重點、去蕪存菁後明確表達自己的目的,但也要注意不是所有財務資訊都適合視覺化,有些視覺化反而模糊要表達的重點。 無論如何,視覺化畢竟只是一種手法,最核心的還是要先搞清楚「對方真正想要看到的內容」,提供給在各行各業的財務人,不妨從「如何了解客戶(管理階層)需要的內容」、「基本報告內容需要有什麼」這兩個議題去進一步思考,一起踏上讓財務變得更有價值的方向,讓客戶(管理階層)能看見財務的價值。 財務之路漫漫長,路上總是不乏有各式各樣的機遇,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帶來讓人進一步成長的機會,共勉之。財報 圖表
-
會計字典大股東年度申報小提醒★提醒3月31日前要記得完成111年年度申報! 公司法有規定每年3月1日起開始辦理111年「年度申報」 依規定應將截至111年底之「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有股份(或出資額)超過10%股東」申報至「公司負責人及主要股東資訊申報平臺」,並要於3月31日前完成申報。 相關網站: ◆中華民國經濟部 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98968公司 年度申報
-
會計字典稅務及所得稅扣繳申報? 所得人與所得類別到底是什麼? 課稅差異在哪?各類所得扣繳申報,不管是對於企業或是所得人來說皆有許多眉角要注意,企業在給付酬勞給任何自然人時,都需確認對方的課稅身分與所得種類,以免沒有盡到扣繳義務人的義務而觸法;而所得人為了自己的稅務規劃權益,也需要對此有概念! ►除了所得稅以外,所得類別也會影響企業要幫所得人處理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金額。以下將分為兩個部分與大家說明如何實務運用。 ※關於所得人的課稅身分※ 一、為什麼要區分居住者與非居住者? 主要是因這兩者的課稅方式,基於稅務效率以及便民的角度會有所不同。 二、怎麼知道所得人是居住者還是非居住者? 依據所得稅法第7條,居住者是指符合以下情形其中之一者 (一)在中華民國境內有住所,並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者。 (二)在中華民國境內無住所,而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留合計滿一百八十三天者。 而不符合以上兩個情形其中之一者,就是非居住者。 補充:財政部對於上述法條又有再進一步的函釋 (財政部101/09/27台財稅字第10104610410號令) 提供實務認定的指引 居住者的實務認定原則如下: (一)個人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設有戶籍,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1.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合計滿31天。 2.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合計在1天以上未滿31天,其生活及經濟重心在中華民國境內。 (二)前點第2款所稱生活及經濟重心在中華民國境內,應衡酌個人之家庭與社會關係、政治文化及其他活動參與情形、職業、營業所在地、管理財產所在地等因素,參考下列原則綜合認定: 1.享有全民健康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或農民健康保險等社會福利。 2.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居住在中華民國境內。 3.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事業、執行業務、管理財產、受僱提供勞務或擔任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 4.其他生活情況及經濟利益足資認定生活及經濟重心在中華民國境內。 用以下簡易表格提供給大家作為區分居住者與非居住者的參考↓↓↓ ※一次搞懂所得類別相關的所得稅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一、所得類別 ★較常見的所得類別有以下幾種↓ 所得類別 說明 50薪資所得 正職人員薪資,兼職人員薪資 9A執行業務所得 以專業能力取得之酬勞。包含律師、工程師、節目製作人等 9B稿費 包含顧問費、演講費、出席費、稿費 51租賃 房屋、土地租金 53權利金 以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及各種特 許權利,供他人使用而取得的報酬 91獎金 競技競賽獎金、抽獎之獎金、獎品價值等 92 其他所得 其不屬於以上之所得為其他所得 93退職所得 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 95政府補助款 自政府取得之補助款 二、所得稅扣繳金額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扣繳金額規定 ★所得稅扣繳金額規定如下(以民國113年為例) 所得類別 代扣稅率 本國籍 外國籍 50薪資所得 5% (起扣額:每次給付金額88,501 元) 6% 基本工資 1.5 倍以下 者(備註) 18% 超過基本工資1.5倍者(備註) 9A執行業務所得 10% 20% 9B稿費 10% 20% 51租賃 10% 20% 53權利金 10% 20% 91獎金 10% 20% 92 其他所得 免扣 20% 93退職所得 免扣 95政府補助款 免扣 備註:113年基本工資為27,470元,1.5倍是41,205元。提醒您,需密切注意勞動部官方所公告之最新年度基本工資。 ★二代健保扣繳金額規定如下(以民國113年為例) 所得類別 二代健保扣繳率 50薪資所得 •公司須負擔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金額若達基本工資(備註),所得人須負擔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若所得人提供職業工會的健保加保證明,則不須扣所得人之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未達 88,501 元不須扣繳,達此金額則須扣繳 5% 9A執行業務所得 •上限:單次給付金額超過1,000萬元以 1,000 萬元計算。 •下限:單次給付金額未達 20,000 元,不須扣繳;達20,000元者,就單次給付金額扣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若所得人提供職業工會的健保加保證明,則不須扣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B稿費 51租賃 2.11% 53權利金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1獎金 2.11% 92 其他所得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3退職所得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95政府補助款 不須 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備註:113年基本工資為27,470元。提醒您,需密切注意勞動部官方所公告之最新年度基本工資。稅務 所得人 各類所得扣繳
-
電商稅務《網紅行銷、團購要繳哪些稅》隨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透過網路平台經營拍賣以及銷售商品或勞務已非新鮮事,近幾年自媒體當道,又碰到Covid-19疫情影響,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或是團爸團媽(以下統稱自媒體工作者)進行直播或揪團領導消費者線上團購下單的交易更是成為民眾的日常。此類型交易已開始引起國稅局注意,個人透過網際網路銷售貨物或勞務者,可能涉及營業稅、個人綜合所得稅或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相關稅務義務,提醒各位讀者進行斜槓人生時不可不慎,以免觸犯法規蒙受罰款損失。 一、透過網路進行團購或代購等商業行為到底需要繳什麼稅? 1.營業稅 如果每月銷售額達到營業稅起徵點,按規定就要向國稅局辦理營業登記,開始繳營業稅(根據台財稅字第10904512340號令) (關於商業登記的延伸議題詳文末補充)。而營業稅「起徵點」是多少?根據進行的交易內容區分兩種:銷售貨物起徵點為銷售額8萬元,銷售勞務則為銷售額4萬元。 因此自媒體工作者跟產品廠商間所談的合作交易模式會影響國稅局判斷究竟屬「銷售貨物還是銷售勞務」。若是由自媒體工作者向廠商買斷貨物自行販賣給消費者,那就會屬貨物銷售起徵點銷售額判斷就會是消費者買單付款的貨物價格,這時若消費者的購買金額單月加計起來超過8萬元,就應該辦理營業登記開始繳營業稅若自媒體工作者是跟廠商簽分潤合約,類似佣金抽成,那解讀為銷售勞務的機會則較大分潤所收取的金額單月若超過4萬元,就應該辦理營業登記開始繳營業稅。 範例(一) 廠商產品單價600元,自媒體從廠商進貨後賣給消費者售價800元。若單月銷售100個,則需要繳交營業稅嗎? 答: 要。 800x100個=80,000元,營業稅是銷售額80,000x5%稅率=4000元。 範例(二) 廠商產品單價600元,且賣給消費者售價800元。自媒體工作者與廠商的合作合約是約定銷售數量對應的利潤進行抽成25%。若單月推廣銷售達800個,則需要繳交營業稅嗎? 答: 要。 [(800-600)利潤x800個x抽成比率25%=40,000元], 營業稅是銷售額40,000x5%稅率=2000元。 注意!國稅局看重的是交易實質,而且通常會從「現金流」的證據去蒐集證據,若自媒體工作者就算簽定的是勞務服務合約,但合約中答應幫廠商代收消費者的款項,這時因款項都是匯入自媒體工作者的帳戶再轉給廠商,很高機率會被國稅局認定是跟廠商買斷貨物,而被判定是銷售貨物。 2.所得稅 只要有獲利,無論金額都要在隔年五月報稅期間如實向國稅局申報交易所得。 注意!所有的交易都要保留原始合法憑證佐證自己為了賺取收入而付出了多少的支出,以提交給國稅局核算交易所得。 Ex: 產品收入80,000元,支付給廠商60,000元,那就要保留廠商開立的「60,000元發票」,用來佐證自己的支出,那這筆產品收入對國稅局來說,交易所得是20,000元(80,000-60,000元)。 以下為悲劇情況 ↓ 倘若沒有留下60,000元的合法憑證(例如只能用銀行交易紀錄說明有匯款給廠商60,000元,但沒有保存廠商統一發票),最後國稅局會認定交易所得是80,000元。 PS.若貨物是海外進口,那除了廠商給的合法憑證之外,相關進口報關的單據都要保存,才能核實認定支出金額。後面對於進口相關稅務的說明,將所有稅費的繳納手續都完成後的相關完稅單據就會是最基本要保存的文件。 3.進口貨物應繳(海外)的稅費有哪些?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的說明,正常進口貨物應繳:1.關稅(課稅方式分為三種) 2.貨物稅 3.推廣貿易稅 4.菸酒稅 5.菸品另徵健康福利捐 6.營業稅 7. 特種貨物及勞務稅……等 。 但大家可以不用擔心的是,實務上可以請報關代理人協助相關服務,所以大家可以將關務委託給報關代理人,自己要注意的是有確實索取到所有完稅憑證。 除了推廣貿易服務費之外,以下用表格讓大家可以對於相關稅目一目了然 基礎:完稅價格(DPV)=離岸價格(FOB)+運費(F)+保險費(I) 進口貨物之稅目 徵收計算公式 進口稅(關稅) =完稅價格X關稅稅率 貨物稅 =(完稅價格+進口稅)X貨物稅率 菸酒稅 =課稅項目及稅額(依菸酒稅法第7條、第8條定) 菸品健康福利捐 =課稅項目及稅額 (依菸害防制法第4條規定) 營業稅 =(完稅價格+進口稅+貨物稅或菸酒稅+菸品健康福利捐)X營業稅率(5% 資料來源:財政部關稅署 二、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商業登記開始繳稅會有甚麼相關罰則?商業登記時我要選擇設立「行號」還是「公司」? 營業人未依規定申請稅籍登記者,並可能會被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若國稅局已經通知要補申請,屆期仍未補辦者,還可按次再處罰(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45條)。 此外,將除追繳所漏稅款外,也會按所漏稅額處五倍以下罰鍰,並得停止其營業(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51條第1項第1款)。 若超過次月月底始補辦稅籍登記或經查獲,除符合稅捐稽徵法第48條之1者外,應予補稅處罰。 另本篇提到的「商業登記」,大家經常會有延伸疑問的是那商業登記我應該選擇設立「行號」還是「公司」? 這個問題在之前的文章有與大家分享過,裡面有詳細對於這個問題該怎麼抉擇的說明,大家可以參閱《我要開公司還是行號?繳稅金額有什麼不同?》 新型交易型態叢生,國家的稅務也會有對應的稅則要遵守,以上跟大家分享,如果有任何進一步的問題都可以與我們聯繫。稅務 營所稅 團購
-
課程分享3月【線上講座】給創業家的財報快譯通「產品銷量很好,但還是不賺錢?」「你還有什麼可以成長的方式?」 「隱藏成本知多少?」 「進貨數量如何決定?」這些從產業大神的「財務報表」一探究竟! ⭐課程簡介 財務報表能為經營者呈現各項營運成果,但對於沒有財會背景的人,密密麻麻的數據暗語,該從何下手?又要如何解讀呢? 這堂課將以美妝產業為例,從了解產應供應鏈上下游關係、到情境實作演練,將財報想說的話翻譯給您聽,讓您快速get到數據背後的隱藏意義,及早掌握發展方向,對症下藥優化經營策略。 ⭐適合族群 (1)一人身兼數職的創業家 (2)想看懂自家及產業財報的創業家 (3)懂行銷、懂業務但還在摸索財務的主管大大 (4)對理解財務與營運關聯有興趣的同好 ⭐特色 (1)線上真人互動課程 (2)堅持小組教學,提高個人實作收穫 (3)各種產業都受用的實戰經驗談 講師: 李雅筑 10年以上四大經驗 台灣及美國會計師+無型資產評價管理師 擔任跨產業公司董事及財務長職位 協助超過50家中小企業調整營運體質 ⭐報名方式 點此手刀""報名""去!!!創業 講座 財報
-
經營之道找對人事半功倍,老闆需要找什麼樣的財會人員【基本必備的職能】 一、帳務記錄技能 日常會計帳務需要的重要職能區分為帳務及財務出納兩個部分。 (一)帳務 以下以公司營運面出發讓大家比較好理解職能的分類來說明↓ 公司銷售活動對應的帳務技能:是指與公司銷售有關的帳務紀錄,在會計術語上通常指的是處理應收帳款、營業收入、預收貨款及遞延收入等會計科目的會計帳務技能。 (1)公司為了營運而支出的相關帳務(成本與費用)技能:是指與公司為了生產或營業而支出的款項有關的帳務紀錄,在會計術語上通常指的是處理存貨、應付帳款、營業成本、預付貨款、營業費用等會計科目的會計帳務技能。 (2)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包含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提等處理。 (3)編製銀行調節表,確認銀行帳跟會計帳的差異原因。 (4)編製財務報表。包含科目餘額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 以上會隨企業的營運內容而著重在不同的科目經驗,比如營建業的會計必須對工程的會計處理熟悉,製造業的會計必須對於生產流程相關的成本結構熟悉等等。 (二)財務出納(與現金支付有關的職能) (1)零用金管理 (2)公司銀行款項支付相關的處理作業 (3)銀行帳務紀錄 (4)銀行收付款對帳流程 這邊補充一個觀念給大家,一般會建議公司不要同一個人同時處理帳務又處理財務出納,管錢又管帳卻沒有監督機制的話,公司會有被挪用資產的風險,偶爾新聞出現會計挪用公款犯罪就是在管錢又管帳的環境下有了機會可以這樣操作。 二、稅務申報技能 為了完成公司按法規須完成的稅務申報義務,財會人員的重要職能有以下幾項: (一)營業稅申報技能 每兩個月一期,公司要在法定時限內完成營業稅申報。比較常用的營業稅申報基礎技能,可以再具體區分為幾個: (1)辨別每張支出發票憑證是否為稅法所容許申報營業稅扣抵的進項稅額 有些進項稅額是不能申報營業稅扣抵的,比如公司為了交際應酬所花費支出拿到的統一發票的進項稅額應認列為費用,不得作為營業稅扣抵的進項資產。一旦辨別錯誤就會被國稅局罰鍰,此為必備技能。 (2)正確開立銷項發票 銷項發票按照公司的營業類別不同,可能會有應稅、免稅、零稅率,不同類別的發票所要繳的營業稅計算方式不同,開錯類別且申報錯誤會使公司被國稅局裁罰。 (3)營業收入調節表編製 每期申報營業稅時,編製營業收入調節表,確認營業稅申報數字的正確與完整。 (4)營業稅申報系統操作 明白如何使用財政部系統或是一般常見會計資訊系統進行營業稅電子申報。 (二)各類所得扣繳申報技能 一年一次,每年要在1月底前完成前一年度的各類所得申報,並寄發扣繳憑單給所得人(各類所得是指薪資、勞務費、租金等等支付給自然人或是事務所款項的各種所得)。比較常用的各類所得申報基礎技能,可以再具體區分為幾個: (1)各類所得扣繳稅款規定 國稅局規定公司在支付所得時,有對應的稅款要在支付前先行預扣並,國稅局有規定這部分又因應政府二代健保制度,所以同樣需要知道公司支付哪些類別的酬勞時需要扣繳的 二代健保貴丁。 (2)各類所得調節表編製 將稅務申報資料與會計帳務資料編製各類所得調節表,確認申報資料的正確與完整。 (3)各類所得扣繳系統操作 明白如何使用財政部系統或是一般常見會計資訊系統進行各類所得電子申報。 (三)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技能 一年一次,企業每年要在5月底前完成前一年度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因此必須要熟悉如何使用財政部系統或是一般常見會計資訊系統進行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除此之外,對於如何查詢《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並從中查詢相關規定,是基本的解決問題技能。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聊聊的財會人員必備基礎技能,實際上的財會部門會因為公司產業特性而演化出不同的職能安排,本篇講的是對於剛起步需要一位專職會計人員的企業來說,這位會計人員最基礎應該要有的技能。 另如同文章一開始談到的,帳務資料是公司珍貴的資料庫,資料庫進行分析可以獲得有價值的資訊進而協助營運,比如公司營業額明明很高,但為什麼總是沒有賺錢?從帳務資料往前進行分析可能的原因,常見的現象可能是公司產品定價錯誤定價太低,賣一個賠一個;或是公司有不同的產品線,明明A產品線的毛利比B產品線好,但員工都在主推B產品線卻沒有發現B產品線所賺取的毛利不足以支付人事成本,那公司就要進一步檢討銷售策略計劃是否太偏重B產品,以及探討為何員工只願意主推B產品線,有可能是因為B產品線的銷售獎金給得比較高,那就又衍生發現獎酬制度的問題需要解決。 聽到這邊是不是很有趣?財會資料分析仰賴品質完善的帳務資料庫,你家準備好自己的資料庫了嗎?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與我們聯繫討論喔!帳務 徵才 財會
-
財務預測分析財務預測怎麼做?三步驟建立簡單財測!規劃及審視企業的未來發展藍圖!在前幾篇我們跟大家聊了有關財務預測的基礎理論邏輯《財務預測編列用途》、《財務預測編製重點》、《財務預測是一種溝通過程》,那究竟具體來說該如何實際架構出屬於自己企業的財務預測呢?本篇將從數字的角度,與各位分享建立簡單財務預測的「基礎三步驟」! ★三個步驟分別為: 第一步 設定公司的營業計劃 第二步 設定公司的營業外收益與支出計畫 第三步 設定公司整體資產、負債與權益的相關假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 設定公司的營業計劃 ◎按照公司營運功能別區分為: 1.營業銷售計劃 Q:預測期間的營業收入如何得出? A:營業銷售計劃應先辨別公司的產品線,並針對不同的產品線設定各期間預計銷售的數量以及銷售的單價。 Q:設定銷售數量以及產品售價時,有哪些評估要點? A:「過去銷售數據」、「市場調查數據」、「競業的可比較數據」都應該納入綜合評估的參考。 Q:如何完成一套合理具體的銷售預測數據? A:需透過逐一分析校正的方式,才能完成一套合理具體的銷售預測數據,以下提供大家幾個情境及思考要點參考: 情境一、公司過去幾年銷售的數量都呈平穩的水準,而預測所設定的銷售數量是往年的2倍或是更甚時... 為何公司認為預測期間可以相較過去達成這樣的銷售目標。 情境二、如果未來整體市場的預測市場規模是年銷售100萬套產品,公司設定自己年度可以銷售到30萬套,這意涵自己將拿下整體30%的市占率時... 需要評估這個市占率是否合理,若太高而且並沒有對應的行銷策略那就代表預測失真,若太低而且低於現有狀況就代表太過於保守。 情境三、在做銷售定價時,若公司預計開闢新產品線,而且設定之銷售價格較競爭對手高時... 需要確認公司的產品是否有區隔性且消費者會買單的理由。 2.生產排程計畫 Q:生產排程計畫的目的是什麼? A:是為了達成銷售計劃中的販售量。 Q:計畫準備上有那些要點? 公司需準備對應的生產排程以讓公司備有足以銷售的產品,且需注意各製程間的順序與製程時間,以利安排合理可完成的生產排程。接著公司需要依據生產流程逐一列出所會號用到的原料、物料與加工成本,進而將各產品線的成本結構規劃出來。而若非製造業的企業,雖然沒有製程的時間考量,但也有相關的配送時間以及產品驗收品質的時間需要納入規劃。 3.生產或商品成本以外的營業支出計畫 生產或商品成本以外的營業支出計畫泛指公司維持營運而需投入的支出,常見的大宗支出有人事支出、租賃支出、行銷支出、研究發展支出等等。 加上成長,成長會隨時間有不同的幅度,跟營運計畫有關,Ex:有不同的產品線但現在主攻哪一個,那這個就會是主要被討論的。 上述三個部份的假設,都需要與公司營運計畫的里程碑相互比照確認所設定的假設參數是符合公司成長計劃的。譬如公司有三條產品線,預測的第一個年度主打A產品線與B產品線,那銷售計劃的假設數據必定會是A產品與B產品為主要銷售主力,而且會是在假設銷售數據時最需要被投入時間反覆討論財務預測假設參數的合理性。且通常會合理預期公司會成長,預測數據的成長幅度是否符合公司願景,也是需要被檢視的一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設定公司的營業外收益與支出計畫 1.非屬本業營運收益其實就是「營業外收益」,以下兩個舉例 ↓ (1)租金→製造衣物並同時販售的公司,公司將辦公室閒置空間出租而獲得的租金收入就屬於公司的營業外收益。 (2)利息→銀行存款帶來的利息收入。建議公司若有現金的投資配置計畫,像是購買定存單或是投資金融資產等等。 2.非屬本業營運而會有的支出就會是「營業外支出」,以下舉例 ↓ (1)利息支出→為公司的營業外支出常見之一,若公司有資金需求且規劃透過借款的方式來籌措資金的話,自然就要設定公司的利息支出規劃。 ◎以上舉例中的公司主營事業皆非投資業(投資業的相關孳息會反映在財務預測中的非營業收益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設定公司整體資產、負債與權益的相關假設 這個步驟則是承接第一步與第二步對於損益的假設,為了架構公司整體預測的資產、負債與權益的而進行的相關假設設定。 1.資產與負債 首先,資產與負債面↓ 再者,公司的資金需求除了透過跟股東募資之外,常見的資金來源還有融資借款,若公司規劃以融資借款的方式籌措資金,則同樣會需要納入財務預測的假設之中。 ※知識小補充: 「向股東籌資所取得的資金」一般稱為股權資金,「舉債借款所取得的資金」一般稱為債權資金。 Q:為什麼股權資金對公司來說資金成本 >債權資金的資金成本? A:股東要求的投資報酬率通常比金融機構借款合約利率高,而且股權會與公司經營權有關。 Q:那為什麼還要跟股東募資來籌措資金? A:公司創立初期通常因為信用資料尚不充足而較難跟金融機構借到錢,只好跟股東募資來籌措資金。 2.權益 權益面則是需要設定公司的股權與盈餘策略。公司在預測期間有發行新股票進行增資,或是進行其他減資的計畫都會影響到公司權益的變動。而公司的盈餘策略指的是若公司各預測期間結算後帳面有淨利,公司預計配發其中多少金額給股東的策略。 除了配發金額外,一般採: (1)現金股利發放(從公司撥款現金給股東) (2)股票股利發放又稱為盈餘轉增資(指的是現金保存在公司,公司發行新股給股東,等於股東將股利又繼續投資在公司身上) 以上不同形式的發放將會影響公司帳上所預測的現金水位,但以現金股利或是股票股利來發放是需要通過股東會決議,所以在設定盈餘策略假設時,股東對於報酬的現實要求就會是重要參考的資訊。 上述的第一與第二個步驟即是架構出公司的預測損益表,第三步驟則是承接公司的預測損益表進而將預測資產負債表架構出來。 是不是感覺離財務預測更進一步了! 如果對於上述內容想知道更多的細節,歡迎加直誠的官方line ID:@932coslc,完成指定活動! 即可取得架構「簡易財務預測的資料清單」喔!財務預測 計畫
-
顧問經驗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三):公私不分的後遺症我們在《整帳經驗分享(一):公司擔憂的整帳QA一把抓》中聊了客戶整帳與否的考量及擔憂,並在《整帳經驗分享(二):稅帳與一套帳的選擇》說明為什麼有些公司會有兩套帳?以及選擇一套帳的評估思維。層層解開整帳前的疑慮、釐清公司實際需求後,終於正式進入整帳工作,並迎來過程中最常聽到的千古問題: 那以後還有什麼私人費用可以報到公司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必須老實說答案是「當然不行呀!」若把帳整好,就代表未來公歸公私歸私,自然不能為了節稅目的就把私人費用報進公司帳務、或把人頭掛到公司裡來降低淨利。換言之,我想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還是基於「對完整一套帳的價值無全面的了解」,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再進一步聊聊吧! 什麼是完整一套帳最大的價值? 對我而言,先不論一套帳對於公司的罰稅風險低,我認為完整一套帳最重要的是在提醒公司注意「合法營運狀態下公司真實的成本結構」,什麼意思呢?就我實際與各公司老闆的相處經驗中,發現老闆很可能把私人費用報到公司裡是因為「自己認為自己還是能知道公司目前經營成果」,只是這經營成果不是從會計報表來,而是自己心中設算的結果。 所以有時候我會聽到老闆認為沒賺錢或賺得少的原因是: 1.公司固定成本太高,創業初期因為還達不到某個銷售金額,所以才沒賺錢。 2.因為有些私人費用報進公司裡為了節稅,所以看起來才賺得少,但扣掉那些費用之後就能賺多少等等。 這些想法都代表「老闆心中存在一個成本毛利結構(意即知道賣出一產品會賺多少錢)」而的確這是我過往在跟老闆互動時覺得很神奇的地方,因為這些公司可能沒有完整的一套帳,且老闆不是會計本科,但老闆喊出的毛利率或淨利率就真的跟直誠團隊整完帳後出來的結果差異不大。有時候直誠團隊跟老闆對答案(整帳後的數字跟老闆的想法)時發現差異大,很有可能代表直誠團隊還有一些潛藏收入或隱性費用沒發現,當找出來後的答案就真的差異甚小。 那看到這邊,一定納悶... 竟然老闆已經有如此強大的內建算盤,又為什麼要找直誠團隊來整帳呢? 好處1:藉由可被量化的數據,讓各主管們理解「老闆感覺」 除了是因為投資人要求或銀行融資需求,更多的是因為「老闆一直沒辦法把他的算法講給其他主管聽,並讓其他主管有一套管理工具可以依循」。畢竟老闆經營久了,很多實戰經驗最後都化作感覺,感覺對了就可以做,但是偏偏同事不能理解那是什麼感覺。而當公司愈具規模時,老闆分身乏術,希望培養出能決策的將才時就發現各主管接不了手。「感覺」無法傳承,於是老闆尋尋覓覓不同方法後找到直誠團隊,希望藉由過程可被量化的數據,來讓各主管們理解「老闆感覺」。 好處2:避免產業生態改變與老闆認知日趨迥異,造成營運死角、降低損失 有部分老闆雖很有「感覺」,可是隨著開發新產品線或新產業,抑或者因環境快速變化,原先的感覺卻無法帶來想像中的結果。而在直誠團隊加入協作之後,可能發現老闆心中的成本結構仍然正確,但實際上現有團隊卻有些營運死角沒被注意。譬如說: ● 買賣業的公關品大量贈送卻未被記錄,導致存貨減少都算成成本,使毛利率低。 ●餐飲業的成本率居高不下可能不是用料高級,而是因為內場不珍惜食材使報廢率高,導致就算用料成本再談低,毛利率也起不來。 ●製造業每次進貨都要下到最低起訂量(MOQ),或是為了要使單位價格便宜而下訂的數量增大,雖然單位成本下降,但是需要的倉儲空間變大,而產品賣得慢積在久滯存貨中雖沒被滾入成本,但卻擠壓公司可活用的資金流,甚至還要向銀行增貸繳不斐利息。 若帳務整理完善,且能與營運流程勾稽對照,財務周轉率、報酬率及轉換率等等都能在每月定期分析中找出趨勢,在與同業相對照後也能找出可能較弱的比例,再從中理解是哪個營運細節沒被注意到,而只要被對症下藥,把財務數據達到管理階層心中原先設定的成本結構,那就能在管理階層因應環境變動的狀態下讓公司在經營成果上節節高升;但在細節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其實不是營運跟不上,而是部分事實沒在管理階層的原先想法中,那也能幫助管理階層釐清當改變原先設定的成本結構後,是否還能藉由其他參數的調動,讓毛利率或淨利率達到自己的預期,倘若不行,也能讓自己盡早死心並重新再闢戰場,這樣才能將公司損失降到最低。 總結來說,直誠能提供的是「透過帳務整合協助公司打入新能量,將老闆的商場故事化作管理數據指標」,讓下屬有機會能藉由數據管理更理解老闆的「感覺」,進而將公司精神發揚光大,也在經營成果上再創佳績! 以上就是整帳系列經驗談第三篇,林林總總說的其實就是我配合老經驗老闆們,實打實的商場經驗,真的是書上學不來的,但是「傳承」就又是另外一門學問,有機會在與大家分享。 如果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了解細節。整帳 帳務
-
顧問經驗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二):稅帳與一套帳的選擇上篇《整帳經驗分享(一):公司擔憂整帳QA一把抓》中先聊到客戶整帳與否的考量及擔憂,這篇要回頭來說明為什麼有些公司會有兩套帳? 明明商業會計法、稅捐稽徵法、所得稅法及營業稅法都規定不能遺漏支出不入帳、不能虛報費用、不能漏開少開發票、不能虛增盈餘等等,都說明台灣公司僅能存在一套帳。任何不同做法的必然有一個是不合法規的,這不是哲學問題,這是規定。但為什麼仍然有公司選擇做兩套帳又或者僅作稅帳(外帳)呢? 僅作稅帳(外帳)的原因? 先說明僅作稅帳(外帳)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公司創業維艱,在沒時間沒錢不懂會計稅法的侷限下,以較節省成本的方式僅收集發票及收據等憑證予會計師/記帳士,而未與實際金流對照勾稽,故可能存有遺漏憑證或是未取得憑證等的情形無法發現,累積久了則讓公司存在一些不解的爛帳。 那什麼是完整的一套帳? 一套帳不只帳務概念,是搭配了整體的營運流程,是能翻譯公司營運的會計語言。若帳務記載完整且正確,專業會計能僅看帳務就能明白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營運邏輯。也就是在這個數據掛帥的年代,大家都在找有用數據,並透過這些數據賺錢,也越來越多公司重視自己的財會部門,因為會計數據存在公司已久,這些數據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紀錄,若適當分析,必然能從過往經驗推敲公司能成長的秘密,包含成本率及費用率如何下降,周轉率如何提升,又或者是產品線應如何被調整等等。 一套帳的缺點與優點? 一套帳最大的缺點就是成本非常高,包含錢還有人力。稅帳的與一套帳的紀錄繁複程度和所需時間差異非常大,這是立即的金錢成本;而人力的耗用,包含各部門收集相關聯文件資訊及跨部門溝通釐清疑問或等待其他部門審核等的時間都是隱性成本。 雖然一套帳成本高,但確實有非常多的好處,如果記錄(排除舞弊或錯誤)完善,是可以從帳務看出三流的變動方向及金額,包含現金流、憑證流及貨物/勞務流,而這三流則可透過交叉勾稽比對,讓帳務編織出完整故事,故若有錯誤登載,亦可從交叉比對中找出差異,這也是會計行話說的「對帳」,包含金流跟憑證流的比對及憑證流與貨物/勞務流的比對。 以下圖為例,當買方向賣方買20萬元檢驗設備的這筆交易,對於買方而言,金流可從銀行資訊看出匯出貨款20萬元;貨物流可從公司財產清冊及實體盤點看出檢驗設備存在;憑證流可從收取賣方之發票看出該檢驗設備價值20萬元。但若該設備於當年盤點時發現帳上登載的檢驗設備實則為十年前之型號,那就代表會計帳務(財產清冊)存有錯誤,或可能是設備被掉包了;又或者是金流匯出款項僅15萬元,而發票(憑證流)金額為20萬元,則可能是因為買設備的訂金在數日前已匯出或是同事代墊該訂金款項尚未向公司請款等等;而當採購已驗收完成該檢驗設備(貨物流),但是遲遲沒收到發票(憑證流),則需催促廠商提供發票以確認發票內容與採購項目細節一致,這些都是一套帳的搭配應用。 公司在創業初期真的需要一套帳嗎? 相信讀者讀完上述對於稅帳與一套帳的簡易說明後可以知道二者的差異。一套帳固然好,可是真的划算嗎?公司在創業初期真的需要一套帳嗎?由於稅帳有必然存在的稅賦風險還有股東溝通歧議,且依照上一篇說明的「成長痛」將在未來展現,所以僅有在以下兩點皆存在的前提下,公司雖使用稅帳紀錄帳務,但風險較低: 條件一 :一人公司 由於股東僅一人,所以無需與其他股東依照年度經營狀況分配股利,故股東對於帳務處理不完善的溝通歧異不存在,則風險較低。 條件二 :總交易筆數不多且每筆交易簡單金額小 創立初期還在試營運,因為每筆交易金額不大且性質簡單,也正因為總交易筆數不多,即使使用稅帳,出錯誤述的風險較低。 但是,若公司有向銀行融資或向VC/CV等外部投資人募資的需求,那就非常不建議以稅帳方式記載帳務,因為稅帳無法完整反應公司營運狀態,會造成銀行及投資人的投資風險鉅增,即使公司很有潛力,銀行及投資人也往往會向公司要求先進行整帳,待交出清楚整理後的帳務後才有合作機會。而公司好不容易等到的擴張機會,則可能僅因為帳務紀錄的不完善,而缺乏營運資金的注入,當大環境的有利時點一過,可能就被競爭對手追趕上,或因為營運資金不足而被迫中斷公司經營等等。是故,帳務完整這件事必定得在需要錢之前就先搞定! 總之,建議公司想遠一點,公司經營忌短視近利,不只考量當下要花的成本,也要想到未來彌補時要花的成本,以及可能無法修補的風險。下篇《整帳經驗分享(三):公私不分的後遺症》我們將與大家分享整帳過程中公私不分的情況下引發的弊病。 如果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了解細節。一套帳 營運流程 整帳
-
顧問經驗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一):公司擔憂的整帳QA一把抓由於直誠主要服務項目係中小企業的會計部門外包,我們很常協助公司從兩套帳或是只有單純稅務帳的狀態,導回遵循應記基礎等會計原則記錄的會計帳務。客戶很常會在這個階段充滿矛盾跟不安,因為不知道這個時間點是否合適,也不知道需要花費多少力氣和要承擔多少稅賦責任,導致可能一個想要把帳務導正的念頭來後,又因為很多擔憂和不理解,耽擱了整帳時間。 於是我想寫個整帳專題來分享我的整帳經驗,也讓公司有機會幫自己想想到底「當下」是否適合推動整帳工作。以下我先列出幾點客戶常問的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我需要補多少稅? 在還沒推動整帳工作前,專家當然無法預知這個答案,但是可以先「從過往帳務流程處理跟稅務有關的經驗」來思考,譬如說: (1)每筆客戶交易都有開立發票或是都有開立正確金額發票嗎(少開漏開發票議題)? (2)自產自銷的公關品在贈送予員工或外部廠商客戶時有開立發票或原先已向進貨廠商拆分公關品跟販售產品的進項發票嗎? (3)又或者過往有無把私人費用當作公司費用用以避稅目的?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更多可能,但這幾項常見避稅作法幾乎就是造成老闆心中大石的原因。 這些已經過去的事情,又為什麼會被發現而需要補稅呢? 因為雖然避了過往的營業稅支出,但由於會計帳務是採借貸原則(把一件發生事實利用實虛科目記載),營業稅僅申報虛科目(收入及費用成本)的增加數,但營所稅申報須包含虛科目全年淨變動數及實科目(資產、負債及權益)的餘額彙總,故當收入交易的對應實科目是應收帳款及存貨;費用的對應實科目是應付帳款;又或是銀行交流往來與實際會計帳務的無法勾稽,往往在年度結算的營所稅報的資產負債表上呈現出與實際狀況有巨大出入的帳務。 常見以統包方式納入「股東往來」的作法,實則帶來更大隱憂? 外部會計師或記帳士為了將帳務調整成較符合實際情形,經常將客戶無法解釋的項目以統包方式藏進「股東往來」,表示這是公司與股東公司帳務分不清的結果。而老闆在不理解這樣做法對公司會造成什麼影響時,往往就埋下了未來的心理炸彈,隨著公司擴大時被迫需要面對,雖然成長值得慶幸,但「成長痛」也不能被忽略,總有一天會顯現出來。 更甚者很多老闆根本不是不理解,是根本不知道,因為對接會計師的人很可能不是老闆本人,而是行政、總務或人資,沒有足夠的會計經驗和能力,卻要被充當會計,就也在雙方溝通「本來就是這樣啊,不然你還能怎麼處理」的情境之下,為公司及老闆埋下炸彈,只要公司不要擴大,就不會爆炸;但當公司擴大了,公司未來承擔的可能會比當下好好處理帳務的稅責大得多,畢竟包含原先稅賦、稅賦罰鍰、釐清還原當初事務花費的時間跟大量人力成本及可能的整帳費用等等。 整帳工作推動時點? 所以我認為推動整帳工作的時間點當然是越早越好,才能夠縮減上段的相關成本。但是,我也同時理解公司創始階段就是求生存,所以對老闆而言最合適做整帳的時機點應該是老闆自認公司經營面上已能有自信確認短期能擴大規模且長久經營不成問題,那就應該要進入整帳狀態。切莫等到公司更大時產生更多的帳務與實際落差,才逼得自己不得不處理,因為這時公司的整帳成本就相對高得多了! 二、整帳要怎麼做?要做多久? 建議預留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先花三個月的時間把過往的資料釐清,找一個節點重新開帳,有新的開始;再花三個月的時間把現有營運流程與會計配合上的矛盾困難逐一清理,讓未來帳務運行順暢。 整帳是不是只有特定人士才能做? 整帳其實就是會計工作的一環,任何一個熟稔會計工作、公司商業模式及營運流程的專業會計,都有辦法做到。 整帳的困難處: 一般公司執行困難有以下幾點原因 A. 現有會計往往非專業會計 公司會計僅是能協助外部稅務代理人(會計師及記帳士)彙總憑證、留存財稅資料及彙報老闆收支預測的行政。既然不是專業會計,又怎麼能苛求同事將過往帳務整理成遵循會計原則的模樣呢? B. 公司會計不熟悉公司商業模式及營運流程 會計很有可能是社會新鮮人或是過往只在事務所待過,對於帳務不陌生,收到會計憑證時會自動作業,銀行交易收支若與帳務有差異時就先放在待釐清的暫收暫付款項,乍看之下也不見得有大錯誤,但是因為對於營運流程的不熟悉,會計科目的分類或是認列期間可能是錯誤的,導致會計帳與實際營運分離,進而使老闆認為帳務無用論,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聽到老闆說「明明他才是會計,可是毛利率跟淨利都有問題,他做出來的我一看就不對啊。」所以會計並非不適任,而是需要增加跟其他部門的連結,也代表公司跨部門的會議可能需要會計參與,老闆也需要多創造機會讓會計更理解公司的營運流程囉。 C. 工作繁雜且帳務量大使會計無暇處理過往問題 雖然公司會計有足夠專業能力,也了解營運流程,但是會計可能肩負多項工作,導致帳務處理只能以最粗暴簡單的方式進行,且因為老闆向來不重視會計職能,導致會計為了符合老闆的期待,只能應急省時間而不能將會計職能妥善發揮。是故,我也常聽到老闆說:「會計如果跟業務有爭執,我可能還是要請會計多幫忙。我知道會計辛苦,但是業務畢竟是賺錢單位……我知道會計很辛苦啦……」如此一來,我大概就知道公司有沒有足夠格局因應擴大以及老闆平常工作的優先順序了,所以是老闆的問題還是會計的問題呀? 是故,針對ABC點的建議解法就是: A. 現有會計往往非專業會計 ➡尋找專業會計來協助公司完成整帳工作。 B. 公司會計不熟悉公司商業模式及營運流程 ➡透過增強會計與各部門的溝通,或直誠團隊的營運流程訪談了解,偕同會計將過往帳務釐清,並訂定未來帳務處理方式,讓公司會計發揮職能。 C. 工作繁雜且帳務量大使會計無暇處理過往問題 ➡藉由直誠團隊的協作,讓老闆釐清會計職能,以及規劃會計職能發揮後應有的產物,其實會計就是幫老闆做策略數據分析的單位,老闆想賺錢天經地義,但是只重視業務真的能賺到錢嗎?有沒有可能一直接單但沒有收錢,或是倒帳機率高,又或者是花錢速度都比賺錢速度快等等,這些說出來都簡單,但是老闆到底有沒有這些觀念又或者公司需要哪些數據指標作為營運分析基礎,這些都需要時間磨合和了解。 如此一來,公司透過整帳過程把營運流程梳理,也把營運根基補強,再靠著老闆及營運團隊的實力,擴大的力道和氣場勢必強健,「成長痛」痛完之後就會得到傲人的成果!祝福大家! 接著將繼續分享《整帳經驗分享(二):稅帳與一套帳的選擇》以及《整帳經驗分享(三):公私不分的後遺症》,如果有任何疑問都歡迎與我們聯繫了解細節。整帳 帳務
-
財務預測分析拿財務預測做為團隊溝通工具上篇《財務預測編製重點》講到,財務預測就是透過從上到下的公司政策及明確的目標製訂,凝聚各部門的共識,以求任務執行上能集中施力,並且透過由下而上的驗證過程取得客觀回饋,再依據成果進一步調整,這相當於擁有一個有效串聯各部門的溝通網。 而所謂的溝通就是你來我往、知道彼此的做事方式,並且對於環境的變動趨勢作出相對應的調整,是故溝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沒有終點。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財務預測視為公司各部門的溝通平台,當決定編製財務預測時,公司政策數據的溝通便開始運轉,而隨著日常營運的實際推進情形,逐漸累積出調整預測的力道,透過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才能有效強化政策的真實性與可行性。 “缺乏溝通的團隊,在營運上會面臨什麼困境呢?” 這邊用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來和大家說明,我們試著比較成熟公司和新創公司在財務部門組織上的差異,以及在有或沒有財務預測的情況下,在營運上帶來的影響。 #成熟公司 #並重金流與財務管理 #共同目標 首先,較成熟且規模大的公司法人會要求公司財務部門盡快結帳,包含可能次月第三個工作日結完帳,除了為及時取得歷史數據表現,更重要的是提供下一月份及季度的各部門工作目標,落實財務預測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大公司會有兩個會計團隊,一個是財務會計團隊,一個則是管理會計團隊。財務會計團隊將日常帳務進行記帳及結算報表;管理會計則是針對成本結構進行分析,試著幫公司找出異常或可調整利潤的空間,另外就是將財務數據與公司政策進行對照,做為策略小組提供管理階層下一個月或季度的管理或決策參考。 #新創公司 #著重金流 #認知落差 而新創公司在創業初期為了求生存,難免先將財務管理放一旁,較重視現金流。但是隨著公司變大時的人數變多(譬如從一兩人公司變成十人公司),老闆很常表達出「同事很懶惰、很被動」或「同事不懂我的心」的困擾,顧問究其原因深入了解後,通常觀察到的是「同事認為公司的方向模糊不清」,或「同事感覺老闆很愛朝令夕改,不如等老闆再想清楚一點再來動作,免得做錯會被莫名其妙的怒火砲轟」,抑或是「同事根本不理解除了完成被交付的工作外,還有什麼是自己可以提供給公司的價值」。 “花時間進行有效溝通,是為了省下更多時間 ” 聰明的讀者也許已經可以看出來,新創公司老闆及員工兩邊認知落差的原因就是缺乏適切的溝通,但是老闆時間緊,要如何做到及時、有效率且有效果的溝通?也就是不僅是在解決同事問題,而是在傳遞公司未來發展訊息給同事以及讓同事得以發展自己? 那就會建議建立一套客觀數據,透過規劃、及時調整的修正方式,來讓大家跟緊公司發展方向,統一步調不掉漆,讓全員有一致的目標可以追隨,並且為了達成公司目標,甚至開始主動與其他部門溝通協作,以期細項目標的達成。所以由此可知,真正省時間的作法往往都是一開始就扎實地下苦功! “用滾動式調整,強化你的溝通網 ” 因此,我通常會建議公司財務每月結完帳後,立即對照財務報表的數據與預測數據,連同財務報表提交管理階層進行覆核,管理階層則在例行主管會議中公開討論達標及沒達標的項目,藉由與各部門主管溝通資源協調,確認下個月的調整方式及步調;並在每季結帳後執行財務預測滾動式調整,將原財測調整成更符合公司現況及預期的資訊,並延後預測一季數據。 譬如說CYQ1(Current Year Quarter 1)做滾動式調整,就是微調原CYQ2-CYQ4資料,並依照現行想法及趨勢擬訂FYQ1(Future Year Quarter 1)財測資訊,如此一來無論是在哪個時點進行滾動式調整,都能將過去資訊的實際數與預測加以分析,並制定出未來一年四個季度的財務預測。 如此一來,無論公司財測是抱持樂觀或保守態度,都可以在實際數與預計數的差異分析中,為公司帶來以下這些正面迴響: 1.更客觀地看待不同部門團隊的性格 2.及時給予同事需要的資源 3.若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同事尚無法開始執行原先規劃項目,則可及時調派至其他專案或挪動各部門計劃前後順序 4.適時執行正負激勵法,對於與公司支持的行為鼓勵其繼續,而對於公司不允許的作法,則及時遏止 5.替全體同事上緊發條,協助跟不上的人員,討論更有效率的作法 所以如果您在公司經營上發現各部門步調不一致,或是認為業績與行政效率無法並進,也許試試看換個溝通方式,使用客觀的數據建出專屬於公司的溝通系統,一定會提升員工工作滿意度、增進團隊向心力以及提升工作效率和成果。祝福大家! 如果對內容有疑問或想知道更多,歡迎點選下方按鈕聯繫我們↓↓↓財務預測